一文说清中枢性发热的诊疗
一、发热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的干扰和影响;
-体温调节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病变,即中枢性发热 (CHT)。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其调节通路经过脑干及脊髓下行,对机体产热和散热进行系统调节,所以,位于脑干和脊髓,尤其是高段颈髓的损害所致的发热,亦应归为CHT。
二、引起中枢性发热的主要疾病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CHT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其中以出血性最多见,单纯因脑梗死引起的CHT并不常见。
脑外伤和脑手术
-严重脑外伤导致损伤下丘脑体温中枢,往往伴有CHT。
-脑科手术常难免会造成下丘脑组织的副损伤,亦均可引起CHT。
癫痫
-癫痫发作可干扰下丘脑体温中枢而导致CHT。
-癫痫还可致全身肌肉持续收缩,机体产热增加,导致发作后的体温上升。
三、中枢性发热的特点(重点)
-骤然发热,体温可迅速上升,多数可高于40℃,高热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多为稽留热。
-发热时头和躯干部位温度最高,肢体次之,而肢体的温度可在正常范围,两侧温度亦可相差0.5℃以上。
-高热时不伴中毒症状,无寒战,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相反,会出现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多不伴有因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呼吸增快。不伴白细胞等炎症标志物增高,体温容易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波动,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解热剂效果不佳。
四、CHT的治疗
原发病治疗
-脑出血者给予降颅压、手术等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在降颅压、止血等基础上,予腰大池置管或脑室钻孔引流。
-癫痫发作者应立即控制发作。
药物治疗
退热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非甾体类和甾体类药物。
-非甾体类药物,难达到降低体温目的。
-甾体类抗炎药物 ( 即皮质类固醇激素 ) 虽可部分缓解CHT,但其在脑损伤的应用目前仍存争议。
-有报道CHT与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失调有关,使用该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可能有效。
-中医方剂中的清热解毒开窍方对CHT有一定疗效,如安宫牛黄丸、安脑丸、白虎汤、清解合剂等。
物理降温
包括普通物理降温及亚低温。
-冷敷降温:将冰块用毛巾包裹,检查无漏水后放置在前额、枕下、颈部、腋窝、腹股沟和腘窝等血管丰富处。
-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浴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
-酒精擦浴:使用25%~30%乙醇,操作步骤同温水擦浴,
-头戴冰帽:应注意,后颈部、双耳外面和接触冰块的部位需要垫海绵垫。
-冰盐水灌肠:可用4℃等渗冰盐水。
-静脉输液法:静脉输注4℃ 晶体液(等渗林格液),对于心功能较差或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亚低温治疗
有经验分享对于常规物理降温效果欠佳CHT患者,采用持续冰毯、冰帽及降温颈围联合微泵静脉推注小剂量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可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中枢性发热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致核心体温调控失衡,以非感染性发热为特征。诊断需结合病史、影像学(如颅脑CT/MRI)排除感染及其他病因,监测炎症指标。治疗以物理降温(冰毯、冰帽)为主,慎用退热药物,积极处理原发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辅以液体复苏防治脱水,维持内环境稳定,需警惕中枢性高热引发的脑代谢紊乱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最后编辑于 04-17 · 浏览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