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医案集锦(26)——午时崩漏案

郭世英医案(陕西中医函授)
黄某,女,21岁,学生。1992年1月6日初诊。月经来潮近1月未净,每日中午12点左右经量多,色红有小血块,伴心悸气短、心烦、纳差,身软乏力。平素月经正常,舌淡舌尖较红,无苔。脉细数。
辨证:中午12点左右量多,此时正当午时,属心经当令。脉证合参属心气虚,因心主血脉,藏神,心气虚则崩漏淋漓不止,心悸气短,夜寐不安。治宜养心安神,益气补血,方以养心汤加减:
党参20白术20柏子仁20炒枣仁20阿胶15白芍15茯苓15当归10远志10栀子10甘草6(单位:克)
3剂血止,诸证悉减,继服3剂,余证均除,后以补心丹继服善后。随访未见复发。
<谨注:心主血脉,午时血气流注心经,午时崩漏不止,断为心气亏虚,依据病位、病性,而用养心汤加减得效。
古诗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当擒王”之语,此之谓也。
黄煌教授有用“白虎汤加减治血崩医案”,亦是精彩异常!
可见“病同而证异”时,中医是重“证”而轻“病”的!因为中医是“随证治之”的!而不是“随病起舞”的。
“证”和“经络”都是无形而可“见”的!这里又有“气血的流注”,于“无形”之外,又增加了“流动性”、变化性、节律性、时间性!
中医之理和应用之间,是一个“活”的、时刻变化的人体,因此,中医中药必须是灵活的、变化的、不固定的!希图拿一个方子去治某一种病,是不能实现的,也是不可能的。
《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最后编辑于 04-16 · 浏览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