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如何选用?
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如何选用?
撰文 | 师春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在呼吸系统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何选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而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天然产物):
以红霉素为代表,对革兰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效,但存在胃酸不稳定、半衰期短、副作用明显等问题,常用肠溶胶囊,需整粒吞服。红霉素经过修饰得到了琥乙红霉素和乳糖酸红霉素。
▌二、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半合成改良):
包括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抗菌活性增强,药代动力学优化(如阿奇霉素半衰期达48-72小时)。
▌三、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新型结构):
如泰利霉素(酮内酯类),抗菌谱更广,耐药性更低,但对心血管风险需谨慎。
1、吸收:多数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口服给药,但第一代(如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需制成肠溶片或酯化物(如琥乙红霉素);第二代(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对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
2、分布:肝、肾、肺、前列腺、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中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液;胸腔积液、腹水、痰液、胆汁等体液中均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尤其胆汁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40倍。
3、血脑屏障穿透性:通常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4、代谢与排泄:主要在肝脏代谢,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约70%药物以原形或活性代谢物形式经胆汁排出,形成肠肝循环,导致粪便中药物含量较高。克拉霉素等部分药物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而阿奇霉素仅少量通过尿液排出。
5、透析清除:大环内酯类药物极少被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因此透析患者无需额外调整剂量。
表1 药代动力学特点[2]

床选用特点[2,3
▌一、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
抗菌谱:各组链球菌、奈瑟菌属、百日咳杆菌、李斯特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溶组织内阿米巴等。
临床主要适应证:三者适应证基本相同,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白喉、百日咳、皮肤软组织感染等;还可用于淋病、梅毒、肠道阿米巴病等,可作为不耐或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选择。
临床选用特点:红霉素生物利用度低且胃肠道反应常见,临床应用较少;琥乙红霉素胃酸稳定性强,口服吸收好,适合儿童轻中度感染(呼吸道、皮肤感染);乳糖酸红霉素用于重症感染(如军团菌肺炎、败血症),需稀释静注以减少静脉刺激。
▌二、阿奇霉素
抗菌谱:各组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百日咳鲍特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弯曲杆菌、奈瑟菌属等;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鸟分枝杆菌也有作用。
临床主要适应证:适用于敏感菌导致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临床选用特点: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是大环内酯类中强者,可作为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阿奇霉素等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用药次数少、胃肠道反应轻、生物利用度高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等特点,与红霉素相比,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更好,临床应用更有优势。
▌三、克拉霉素
抗菌谱:各组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百日咳鲍特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奈瑟菌属等;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幽门螺杆菌、鸟分枝杆菌及龟分枝杆菌也有作用。
临床主要适应证: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细菌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牙周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表2 不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法用量[2]

药物相互作用
红霉素和克拉霉素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酶代谢,而阿奇霉素不依赖此酶系代谢;高脂饮食会降低红霉素吸收,但对阿奇霉素影响较小。

用药注意事项[3]
▌一、红霉素
1、静脉滴注时局部刺激性较强,滴注浓度为1-5mg/mL。
2、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以含葡萄糖的注射液稀释,需往每1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
3、有重症肌无力病史的患者使用红霉素有疾病加重的风险,注意加强监护。
▌二、阿奇霉素
静脉滴注不宜过快,药液浓度为1mg/mL时滴注时间应为3小时浓度为2mg/mL时滴注时间应为1小时。
▌三、克拉霉素
禁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于育龄妇女应用前应仔细询问。
最后编辑于 04-14 · 浏览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