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成果:用于恶性肺结节微波消融的新技术!
对于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的特定患者,如何进行精准、安全的肺结节治疗是面向未来的挑战。近期,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徐源等在国际胸外科临床类顶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发表该科室在肺结节热消融治疗上的新技术--《一种用于恶性肺结节微波消融的新技术:基于实时DSA和CT成像引导的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
A novel technique for microwave ablation of malignant pulmonary nodules: 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 with real-tim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guidance


Y. Xu et al, A novel technique for microwave ablation of malignant pulmonary nodules: 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 with real-tim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guid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2025, 67(3), ezaf063.
文章摘要
目的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ENB)已被用于指导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其与实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微波消融术(MWA)联合应用于恶性肺结节的情况尚未见文献记载。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与实时二维(2D)和三维(3D)DSA成像引导相结合的新技术,用于恶性肺结节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39名患者共51个恶性肺结节接受了在实时DSA二维透视图像和锥形束CT(CBCT)重建的三维图像引导下,通过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进行的微波消融治疗。二维DSA透视图像用于实时引导消融探针的定位,而在消融前后均进行三维CBCT扫描,以确认探针位置并评估消融区域。主要观察指标为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导航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辐射暴露量以及消融参数。
结果
在实时二维和三维成像引导下,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引导的微波消融术在92.2%(47/51)的结节中技术成功。中位导航时间为12分钟,中位总手术操作时间为85分钟。CBCT中位总辐射剂量为276毫戈瑞(mGy)。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包括咯血(2例)和术后发热(3例),均自行缓解。
结论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联合实时二维DSA透视图像引导和三维CBCT扫描,对于恶性肺结节的微波消融治疗可能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技术。
入组病例临床信息汇总

患者数量(N):共39例。
性别:男性7例,占17.9% ;女性32例,占82.1%。
年龄:中位年龄61岁,范围在35-86岁。
结节特征:纯磨玻璃影(Pure GGO)结节30例,占58.8%;部分实性(Part-solid)结节16例,占31.4%;实性(Solid)结节5例,占9.8%。
结节大小 :中位直径12mm,范围在6-26mm。
受累肺叶 :右肺上叶13例,占25.5%;右肺中叶5例,占9.8%;右肺下叶8例,占15.7%;左肺上叶14例,占27.5%;左肺下叶8例,占15.7% 。
合并症:高血压10例,占25.6%;糖尿病5例,占12.8%;冠状动脉疾病7例,占17.9%;其他癌症7例,占17.9%。
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中位值为2.14,范围在0.99-4.03;FEV1%中位值为96.7,范围在46.5-123。
技术路线


术前:患者行胸部CT扫描,用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路径规划和目标确定。
术中:诱导麻醉并插入喉罩气道;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可定位导丝至目标结节附近;
术中CBCT扫描,用于结节重建并与实时二维透视影像融合,引导、微调(必要时)消融探针位置;
术中再次CBCT扫描,确认消融前探针位置;
对目标结节进行微波消融。
术后:术后CBCT扫描,评估消融区域并检测并发症。
注: 本文涉及的DSA型号为GE医疗Discovery IGS 7OR;后处理工作站为GE医疗AW工作站
典型病例

A:术前胸部CT显示恶性肺结节(圆圈所示)。
B: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图像,显示可定位导丝在导航引导下到达目标结节。
C和D:实时DSA融合图像,显示可定位导丝的定位情况。结节最大横截面积分别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用橙色、黄色和绿色圆圈标记。(C)初始 DSA融合图像,显示可定位导丝刚到达结节处。(D)微调可定位导丝位置后的DSA融合图像,确保为后续活检或消融探针插入提供最佳位置。
E:术中CBCT图像,显示消融探针(箭头所示)准确位于结节旁。
F:术后第1天随访CT图像评估,证实消融区域充分覆盖结节。
选择此新技术而非手术切除的典型病例

A:一名53岁女性患者,患有多原发性肺癌(MPLC),有右上肺叶切除术病史(病理:腺癌,T1aN0M0)。随访期间,在右肺中叶检测到一个进行性增大的磨玻璃影,位于肺实质深部(箭头所示)。
B:一名86岁女性多原发性肺癌患者。随访期间右上肺叶病灶明显增大(箭头所示)。该患者肺功能较差(FEV1为0.86),有冠心病病史且曾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结节位置较深。
C、D:一名63岁女性多原发性肺癌患者。随访期间左上肺叶和左下肺叶的两个病灶出现增大(箭头所示)。采用了混合手术策略:选择切除左下肺叶较大的病灶,而对左上肺叶较小且位置更深的病灶进行消融。
作者讨论
我们认为,这种创新方法代表了肺结节精准、安全治疗的未来趋势,为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尽管消融治疗的证据等级不如手术治疗高,但对于几个特定患者亚组而言,这种微创方法颇具潜力。首先,无法耐受手术或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如老年人、心肺功能受损者或患有严重合并症者,可能从该技术中获益。其次,因各种原因(如既往肺部分切除术)导致肺功能储备有限、无法耐受进一步肺部手术的患者,也可能从这种方法中受益。第三,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完全切除的多发肺结节病例,可采用包括消融在内的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的混合手术方案。最后,对于位于深部位置或靠近重要解剖结构的结节,手术切除会导致肺功能显著受损或风险过高,该技术可能尤为适用。通过结合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实时二维透视(2D DSA)和术中CBCT的优势,我们可以精准定位并消融深部结节,同时将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并保留肺功能。
与传统的CT引导下的微波消融相比,传统方法常常需要多次进行CT扫描以确定探针位置和评估治疗效果,而我们的技术通过采用实时透视图像与术中三维图像融合引导,将所需的扫描次数减到最少。这种新方法有望显著降低患者的整体辐射暴露量。
最后编辑于 04-14 · 浏览 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