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复旦大学科学家Science发表青蒿素治疗PCOS的新机制

发布于 04-14 · 浏览 611 · IP 北京北京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之一,全球患病率高达10-13%,临床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卵巢多囊样改变及代谢紊乱为特征。高雄激素是驱动PCOS表型的核心因素,但现有治疗手段(如口服避孕药)仅能缓解部分症状且伴随副作用,开发新型靶向疗法迫在眉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抗疟疾药物已被广泛应用,近年研究发现其在代谢调控中具有潜在价值。2024年6月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代谢与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汤其群团队发表在《Science》(最新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44.7/1区TOP)题为“Artemisinins ameliorate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by mediating LONP1-CYP11A1 interaction”的研究聚焦青蒿素对PCOS的干预作用,揭示了其通过增强线粒体蛋白酶LONP1与雄激素合成限速酶CYP11A1的相互作用,促进CYP11A1降解,最终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的全新机制,为PCOS的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img


亮点


  • 机制创新性:首次发现青蒿素类能够直接与LONP1结合,充当“分子胶”,促进LONP1与CYP11A1相互作用,进而加速CYP11A1的降解,降低雄激素合成。
  • 转化医学价值:在多种PCOS动物模型(DHEA、hCG/胰岛素诱导)中验证青蒿素的治疗效果,并完成19例PCOS患者的临床试验,证实双氢青蒿素可降低血清雄激素、改善卵巢形态和月经周期。
  • 临床安全性:青蒿素治疗未观察到肝毒性或代谢副作用,提示其作为PCOS长期治疗药物的潜力。
img

青蒿素类通过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有效缓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促雄激素诱导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会破坏LONP1与CYP11A1的相互作用,导致CYP11A1表达上调,从而促进雄激素生成,加剧PCOS病情。而青蒿素则能介导LONP1-CYP11A1的结合,促进CYP11A1的降解,进而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因此,青蒿素在啮齿类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中均展现出改善PCOS症状的显著疗效。


研究方法


1) 动物模型构建

  • DHEA诱导小鼠模型:4周龄雌鼠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60 mg/kg/天)连续60天,模拟高雄激素及卵巢多囊样改变。
  • hCG/胰岛素诱导大鼠模型: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胰岛素注射,建立胰岛素抵抗相关PCOS模型。

2) 药物干预

  • 预防性实验:DHEA注射同时腹腔注射蒿甲醚(30-60 mg/kg/天)。
  • 治疗性实验:PCOS模型建立后口服或腹腔注射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双氢青蒿素)。

3) 细胞实验

  • 卵巢膜间质细胞分离:从小鼠/大鼠卵巢分离膜间质细胞,体外检测青蒿素对睾酮、孕烯醇酮等雄激素前体的抑制作用。
  • 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定量质谱鉴定青蒿素处理后显著下调的蛋白(CYP11A1)。

4) 分子机制探索

  • 免疫共沉淀(Co-IP)与蛋白质对接:验证LONP1与CYP11A1的相互作用及青蒿素的结合位点(LONP1的蛋白酶结构域)。
  • 体外蛋白酶活性实验:纯化LONP1与CYP11A1蛋白,证实青蒿素依赖ATP增强LONP1对CYP11A1的降解。

5) 临床研究

  • 试验设计:19例符合Rotterdam诊断标准的PCOS患者口服双氢青蒿素(40 mg/次,每日3次)12周,评估血清雄激素、抗缪勒管激素(AMH)及卵巢形态变化。


前言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功能障碍及卵巢多囊性改变为核心特征,常伴随代谢紊乱。该病影响全球10%-13%的育龄女性,其病理机制涉及雄激素过量、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调及胰岛素抵抗等复杂网络。尽管PCOS高发,但目前缺乏针对其根本病因的精准治疗手段。现有疗法多聚焦于症状管理,如口服避孕药调控高雄激素血症,但无法改善卵巢形态或生育力,且存在血栓等副作用风险。

青蒿素类化合物作为抗疟特效药,近年被发现可通过激活产热脂肪组织改善代谢紊乱。该团队前期研究证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增强能量消耗并保护机体免受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异常。基于此,该研究探索了青蒿素类化合物在PCOS中的潜在治疗作用,通过啮齿类动物模型及患者临床试验,系统评估其对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形态及生殖功能的影响。机制上,作者发现青蒿素通过直接靶向线粒体蛋白酶LONP1,增强其与CYP11A1(雄激素合成限速酶)的相互作用,促进CYP11A1降解,从而抑制卵巢雄激素生成。这一发现不仅为PCOS治疗提供了新靶点,还揭示了青蒿素类通过“分子胶”机制调控蛋白互作的全新作用方式。


结果


蒿甲醚(ATM)在啮齿类PCOS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疗效

01


1) 模型构建与预防性治疗:

  • 4周龄雌鼠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60 mg/kg/天)60天,成功诱导PCOS样表型(高雄激素血症、动情周期紊乱及卵巢多囊样形态)。
  • **同时腹腔注射ATM(30 mg/kg/天)**可完全阻止DHEA诱导的血清睾酮升高(图1C),恢复规律动情周期(图1D),并显著减少卵巢囊泡数量(图1E)。
  • ATM对代谢指标(体重、脂肪量、糖耐量)无显著影响,但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趋势(图S1)。

2) 治疗性干预:

  • 已建立的PCOS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ATM(30-60 mg/kg/天)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清睾酮(图1G),逆转动情周期紊乱(图1H),减轻子宫水肿(图1I),并减少卵巢囊泡(图1J)。
  • 口服ATM(100 mg/kg/天)同样显著降低睾酮水平(图1L)并改善卵巢形态(图1O)。
img

图1 蒿甲醚(ATM)在小鼠模型中抗PCOS活性的鉴定

A)青蒿素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展示蒿甲醚(ATM)、SM934和青蒿琥酯(ATS)的分子结构式。(B)实验设计与处理方案:4周龄雌性小鼠连续60天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60 mg/kg/天)联合腹腔注射ATM(30 mg/kg/天),构建PCOS样模型并评估干预效果。(C)血清睾酮水平检测(n=6-12只/组,生物学重复)显示ATM显著降低DHEA诱导的高雄激素血症。(D)动情周期分析:ATM治疗组恢复规律动情周期(P:发情前期;E:发情期;M:发情后期;D:间情期)。(E)卵巢组织病理学:H&E染色显示典型病变特征:囊状卵泡(*)、窦卵泡(#)及黄体/白体(↑),标尺200 μm。(F-O)剂量效应与给药途径验证:治疗性干预,PCOS模型建立后,不同剂量ATM(30/60 mg/kg/天)腹腔注射显著降低血清睾酮(G)、改善动情周期(H)及子宫形态(I),病理显示卵巢囊泡减少(J)。口服给药,灌胃ATM(100 mg/kg/天)同样有效降低睾酮(L)、恢复周期规律性(M),并逆转卵巢多囊样变(O)。

3) 大鼠模型验证:

  • DHEA诱导的PCOS大鼠经腹腔注射ATM(15 mg/kg/天)后,血清睾酮降至正常水平(图2B),卵巢囊泡减少且黄体数量增加(图2D)。
  • hCG/胰岛素诱导的PCOS大鼠模型中,ATM治疗显著降低睾酮(图2F,P=0.0026),恢复排卵功能(图2H),并提高胚胎着床率(图2I)和产仔数(图2J,P=0.0039)。
img

图2 蒿甲醚(ATM)逆转大鼠PCOS样表型

(A) 四周龄雌性大鼠经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60 mg/kg/天)建立PCOS样模型后,接受腹腔注射ATM(15或30 mg/kg/天)治疗,随后评估:(B) 血清睾酮水平(n=3-6生物学重复),(C) 动情周期分析,(D) 卵巢组织H&E染色(星号示囊状闭锁卵泡,井号示窦卵泡,箭头示黄体或白体;比例尺500 μm)。(E) 采用hCG联合胰岛素皮下注射建立PCOS样模型后,ATM(30 mg/kg/天)治疗组进行以下检测:(F) 血清睾酮测定(n=4-6生物学重复),(G) 动情周期分析,(H) 卵巢H&E染色(标记同D)。(I-J) 治疗组雌鼠与健壮雄鼠交配后评估:(I) 子宫着床点,(J) 首胎产仔数(n=4-5生物学重复)。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动情前期,E:动情期,M:动情后期,D:间情期。(B)组采用Brown-Forsythe与Welch方差分析及Tamhane's T2多重比较,(F)(J)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P<0.01。

青蒿素类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

02


鉴于ATM显著降低了睾酮水平,作者进一步探讨了青蒿素类对卵巢类固醇生成的调控作用。为确认CYP11A1在ATM介导的睾酮降低中的作用,作者采用外源性补充孕烯醇以及过表达或敲低CYP11A1的策略。

1) 卵巢膜间质细胞实验:

  • ATM(1-10 μM)剂量依赖性抑制睾酮分泌(图3B),同时减少孕烯醇酮、孕酮及17α-羟孕酮(17α-OHP)等雄激素前体(图3D-F)。
  • 其他青蒿素衍生物(SM934、ATS)表现出类似效果(图3C, G-I),且无细胞毒性(图S5)。
  • 脂肪细胞无关性:ATM对脂肪细胞(人/大鼠)的睾酮合成无影响(图S5C-E)。

2) 蛋白质组学与机制初探:

  • 定量质谱分析显示,ATM显著下调卵巢膜间质细胞中CYP11A1(雄激素合成限速酶,P=0.00000533)(图3J)。
  • Western blot验证ATM、SM934及ATS均剂量依赖性降低CYP11A1蛋白水平(图3K),而对CYP17A1、HSD3B2无影响。

3) CYP11A1功能验证:

  • 补充孕烯醇酮可逆转青蒿素对睾酮合成的抑制(图3M)。
  • 过表达CYP11A1完全恢复青蒿素处理的细胞睾酮水平(图3N),而敲低CYP11A1则消除青蒿素作用(图3O)。
img

图3 青蒿素类通过下调CYP11A1抑制卵巢类固醇合成与睾酮生成

A) 卵巢睾酮合成通路示意图。(B-I) 小鼠卵巢膜间质细胞经ATM或SM934处理48小时后:(B) ATM组睾酮水平(n=3-4),(C) SM934组睾酮水平(n=5),数据均以总蛋白含量标准化。ATM处理组孕烯醇酮(D)、孕酮(E)、17α-羟孕酮(17α-OHP)(F)及SM934处理组对应激素(G-I)检测(n=5)。(J) ATM(5 μM)处理细胞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n=3),火山图显示差异表达蛋白(P<0.05)。(K) 不同剂量青蒿素衍生物(ATM/SM934/ATS)处理48小时后,CYP11A1、CYP17A1和HSD3B2的Western blot检测(三次独立实验)。(L) ATM灌胃小鼠卵巢组织中CYP11A1与CYP17A1的蛋白表达定量分析。

青蒿素类通过LONP1-CYP11A1互作促进CYP11A1降解

03


接下来,作者试图解析青蒿素下调CYP11A1的分子机制。首先排除了反应性氧种(ROS)的作用,因为ROS诱导剂elesclomol对CYP11A1无显著影响,而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也未能阻断ATM下调CYP11A1的效应。此外,尽管青蒿素处理后CYP11A1蛋白水平下降,其mRNA水平却未见明显改变,提示调控发生在转录后水平。随后,通过蛋白半衰期测定发现,ATM显著缩短了CYP11A1蛋白的半衰期;而加入蛋白酶抑制剂MG132则可逆转这一效应,说明ATM是通过促进蛋白降解来降低CYP11A1水平。为探究介导此降解过程的分子,作者利用免疫共沉淀结合质谱(IP-MS)技术,鉴定出在ATM或SM934处理条件下与CYP11A1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共同候选的有LONP1(线粒体蛋白酶1)和TFG(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调节因子)。

1) LONP1的发现与验证:

  • 免疫沉淀-质谱(IP-MS)筛选发现,青蒿素处理增强CYP11A1与线粒体蛋白酶LONP1的相互作用(图4C-D)。
  • 内源性Co-IP证实ATM/SM934显著增强LONP1-CYP11A1结合(图4E),且纯化蛋白体外实验验证二者直接互作(图S9F)。
img

图4 青蒿素类增强LONP1与CYP11A1的相互作用

(A)在分离的卵巢膜间质细胞中,预先使用5 μM蒿甲醚(ATM)处理,随后加入放线菌酮(CHX)培养指定时间,检测CYP11A1蛋白的半衰期。(B)分离的卵巢膜间质细胞经5 μM ATM或SM934处理12小时,同时设置MG132(蛋白酶抑制剂)处理组与对照组,检测CYP11A1蛋白水平。(C)在人胚肾HEK293T细胞中稳定过表达CYP11A1,通过免疫沉淀-质谱联用技术(IP-MS)鉴定青蒿素调控的CYP11A1相互作用蛋白。(D)在表达特定蛋白的HEK293T细胞中,用5 μM ATM或SM934处理24小时后,通过Flag标签进行免疫沉淀,并用Myc抗体检测互作的LONP1蛋白。(E)大鼠卵巢膜间质细胞经5 μM ATM或SM934处理24小时,采用CYP11A1抗体进行内源性免疫沉淀,再通过LONP1抗体检测二者相互作用。(F)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野生型(WT)或突变型CYP11A1与LONP1,通过Flag标签免疫沉淀后,用Myc抗体检测结合的LONP1。氨基酸残基单字母缩写:A(丙氨酸)、D(天冬氨酸)、F(苯丙氨酸)。

2) LONP1的功能解析:

  • 过表达LONP1显著降低CYP11A1蛋白(图5A)及睾酮合成(图5I-L),且依赖其蛋白酶活性(突变体LONP1-S844A无效)(图5D-E)。
  • LONP1抑制剂(CDDO-Me)或敲低LONP1可阻断青蒿素对CYP11A1的降解(图5B-C)。
  • 体外蛋白酶实验:青蒿素(ATM/SM934)促进LONP1依赖ATP的CYP11A1降解(图5F-G)。

3) 临床相关性:

  • PCOS患者卵巢膜细胞中LONP1表达显著下调(图5O,P=0.0104),而雄激素诱导剂(hCG/DHT)破坏LONP1-CYP11A1互作(图S12)。
img

图5 LONP1促进CYP11A1降解并抑制雄激素合成

A)在稳定表达CYP11A1-Flag的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LONP1-Myc,并用MG132处理8小时,通过Flag抗体检测CYP11A1水平,Myc抗体检测LONP1表达(n=3)。(B)CYP11A1-Flag稳定表达细胞经5 μM ATM与不同浓度CDDO-Me(LONP1抑制剂)联合处理11小时,检测CYP11A1水平(n=3)。(C)卵巢膜间质细胞转染siNC或siLONP1后,用5 μM ATM处理48小时,检测CYP11A1与CYP17A1表达(n=3-4)。(D)在过表达WT-LONP1或催化失活突变体LONP1(S844A)的细胞中,定量CYP11A1水平(n=3)。(E)测定WT-LONP1或LONP1(S844A)过表达细胞中CYP11A1蛋白半衰期。(F-G)体外蛋白酶反应实验:纯化的LONP1(400 ng)与CYP11A1(400 ng)在5 μM青蒿素存在下孵育3小时(F)或指定时间(G),分析CYP11A1降解动态。(H)腺病毒介导的LONP1过表达卵巢膜间质细胞中,CYP11A1蛋白水平检测(n=3)。(I-L)膜间质细胞培养上清中孕烯醇酮(I)、孕酮(J)、17α-羟孕酮(K)及睾酮(L)水平(n=5-6)。(M-N)小鼠卵巢内过表达LONP1后,(M)卵巢CYP11A1表达(n=3),(N)血清睾酮水平(n=4-5)。(O)公共数据库(GSE1615)显示PCOS患者卵泡膜细胞中LONP1表达显著降低(n=4-5)。数据统计:均值±标准差;(B)(D)及(C)中CYP11A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C)中CYP17A1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Dunn多重比较);(H-K)及(M-O)采用双尾t检验;(L)采用Mann-Whitney检验。*P<0.05,**P<0.01,***P<0.001。

LONP1促进CYP11A1降解并抑制睾酮合成

04


在确认青蒿素增强了LONP1与CYP11A1的相互作用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了LONP1在此过程中的功能。

1) LONP1过表达实验

  • 细胞模型:在卵巢膜间质细胞中过表达LONP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YP11A1蛋白水平,发现其显著下降(图5H)。
  • 功能验证:LONP1过表达导致细胞培养液中孕烯醇酮、孕酮、17α-羟孕酮及睾酮水平降低(图5I-L),提示LONP1通过降解CYP11A1抑制雄激素合成。

2) 蛋白酶活性调控实验

  • 蛋白酶抑制剂MG132处理:在LONP1过表达的细胞中,MG132(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逆转CYP11A1的降解(图5A),证实LONP1通过蛋白酶活性发挥作用。
  • LONP1抑制剂CDDO-Me干预:CDDO-Me(LONP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青蒿素诱导的CYP11A1降解(图5B),确认LONP1是青蒿素作用的关键介质。

3) 催化失活突变体实验

  • LONP1-S844A突变体:构建催化活性位点突变体(S844A),发现其无法降解CYP11A1(图5D),且不能缩短CYP11A1蛋白半衰期(图5E),证明LONP1的蛋白酶活性对其功能至关重要。

4) 体外蛋白酶活性分析

  • 重组蛋白反应体系:纯化LONP1和CYP11A1蛋白,在ATP存在下,青蒿素显著增强LONP1对CYP11A1的降解速率(图5F-G)。
  • 结构域互作验证:通过蛋白对接模拟和截断突变实验,确定LONP1的蛋白酶结构域(G847-D852残基)是青蒿素结合的关键区域(图6D-I)。

5) 临床相关性分析

  • PCOS患者数据:公共数据库(GEO: GSE1615)显示,PCOS患者膜细胞中LONP1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图5O),与CYP11A1水平升高及高雄激素表型一致。

青蒿素类直接靶向LONP1的蛋白酶结构域

05


为了验证青蒿素是否直接作用于LONP1或CYP11A1,作者将生物素标记于青蒿素衍生物——阿托美特(bio-ATS),并进行拉下实验。

1) 结合机制验证:

  • 生物素标记的青蒿素(bio-ATS)通过pull-down实验证实与LONP1直接结合(图6B),且游离青蒿素可竞争性阻断此结合(图6B)。
  • 分子对接模拟:青蒿素结合LONP1的蛋白酶结构域(图6D),与已知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竞争结合位点(图S13E-F)。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青蒿素与LONP1蛋白酶结构域的结合解离常数(KD)为0.261-8.69 μM(图6E-G)。

2) 关键结构域功能:

  • 删除LONP1的G847-D852位点(△GATPKD)后,青蒿素无法增强LONP1-CYP11A1互作(图6I),且重建该突变体的细胞对青蒿素无响应(图6J)。
img

图6 LONP1是青蒿素类的直接作用靶点

(A)生物素标记的青蒿琥酯(bio-ATS)的化学结构式。(B)将纯化的LONP1蛋白分别与二甲基亚砜(DMSO)、20 μM游离青蒿琥酯(ATS)、蒿甲醚(ATM)或SM934预孵育后,加入2 μM bio-ATS进行结合反应,通过链霉亲和素富集检测青蒿素与LONP1的结合。(C)经5 μM青蒿素预处理30分钟后,评估LONP1蛋白的热稳定性变化。(D)青蒿琥酯与LONP1蛋白的分子对接模型。(E-G)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分析显示LONP1蛋白酶结构域分别与蒿甲醚(E)、SM934(F)及青蒿琥酯(G)的结合亲和力,解离常数(KD)由三次独立实验计算得出。(H)在稳定表达CYP11A1-Flag的HEK293T细胞中转染全长LONP1或其蛋白酶结构域,经5 μM SM934处理24小时后,通过Flag标签免疫共沉淀检测与CYP11A1结合的LONP1(Myc抗体示踪)。(I)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表达野生型LONP1或GATPKD缺失突变体,SM934处理后检测其与CYP11A1的相互作用。(J)在LONP1敲除细胞中回补野生型或GATPKD缺失型LONP1,青蒿素处理24小时后定量CYP11A1蛋白表达水平。(B)及(E-J)实验均重复2-3次。

双氢青蒿素(DHA)的临床疗效验证

06


最后,为验证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中的疗效,作者开展了一项初步的临床试验。共有19名符合Rotterdam诊断标准的PCOS女性参与,基线时均存在高睾酮、寡经或闭经以及多囊卵巢表现。

1) 临床试验设计:19例PCOS患者口服双氢青蒿素(40 mg,每日3次)12周。

2) 结果:

  • 血清睾酮显著降低(P<0.0001)(图7A)。
  • 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下降(P<0.0001)(图7B),超声显示卵巢窦卵泡数减少(图7C)。
  • 63.2%患者(12/19)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图7D)。
  • 治疗期间未观察到肝毒性或严重副作用(图S11)。
img

图7 双氢青蒿素对PCOS患者的治疗效果

A-D)19例符合全部三项PCOS诊断标准的患者接受双氢青蒿素口服治疗(40 mg/次,每日3次,持续1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睾酮(A)、抗缪勒管激素(AMH)(B)、窦卵泡计数(C)及月经周期恢复情况(D)。(A-C)柱状图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P < 0.01,***P < 0.001。


讨论总结


该研究突破性地揭示了青蒿素类在PCOS治疗中的新机制,其核心发现包括:

  • 分子靶点创新:首次证实青蒿素直接结合线粒体蛋白酶LONP1的蛋白酶域,通过“分子胶”效应增强其与CYP11A1的结合,从而选择性降解该酶,抑制雄激素合成。这一机制与传统抗雄激素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作用靶点(如雄激素受体)完全不同。
  • 跨物种疗效验证:在小鼠、大鼠模型及人类临床试验中均观察到显著疗效,包括降低睾酮、改善卵巢多囊样结构及月经周期,提示该疗法的临床转化潜力。
  • 机制普适性:发现PCOS患者卵巢LONP1表达下调,而hCG等雄激素刺激剂可阻断LONP1-CYP11A1互作,进一步支持该通路在PCOS发病中的核心作用。
  • 治疗安全性:动物实验未见肝毒性,临床试验中二氢青蒿素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为药物开发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研究局限性包括:

  • 动物模型无法完全模拟人类PCOS的代谢异质性,未来需纳入更多遗传或饮食诱导的复杂模型。
  • 青蒿素对LONP1的其他底物(如线粒体蛋白)的影响需进一步评估,以规避潜在脱靶效应。
  • 临床试验样本量较小,需大规模研究验证疗效及长期安全性。


结论


该研究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通过靶向LONP1-CYP11A1相互作用,显著改善啮齿类动物模型及人类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症状。青蒿素通过直接结合LONP1的蛋白酶域,促进其与CYP11A1的结合,从而加速CYP11A1的降解,最终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并缓解PCOS病理。相反,雄激素诱导剂(如hCG)通过破坏该相互作用加剧PCOS表型。该研究首次证实青蒿素可通过“分子胶”机制调控蛋白互作,并为PCOS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该发现不仅拓展了青蒿素类的应用领域,还揭示了LONP1-CYP11A1轴在雄激素稳态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为开发靶向线粒体蛋白降解的新型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iu, Y., Jiang, J., Du, S., Mu, L., Fan, J., Hu, J., Ye, Y., Ding, M., Zhou, W., Yu, Q., et al. (2024). Artemisinins ameliorate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by mediating LONP1-CYP11A1 interaction. Science 384, eadk538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k5382.

多囊卵巢综合征 (51)

最后编辑于 04-14 · 浏览 611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