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医案集锦(14)——肺与大肠相表里之哮喘与便秘3

孟景春医案:
孔某某,男,50岁,教师,1987年6月30日初诊:
患大便秘结已经年余,每5-6日一行,排便非常困难,每次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肛门常常因之出血,经多方调治,如用果导(酚酞)、比沙可啶(便塞停);中药生大黄、番泻叶;中成药麻仁丸等。有时虽能一时见效,但停药后则便秘依旧,而且还可能更甚,严重时用开塞露也不能下,常用手指挖出,十分痛苦。除大便秘结外,更有咽干、鼻燥、口渴,在一年之中以秋季为甚。饮食尚佳,睡眠欠安,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肺阴不足,不能下润大肠,治宜滋养肺阴,利气润下,处方:
南沙参12北沙参12麦冬10杏仁10郁李仁10柏子仁10炙紫菀20熟地12云茯苓12桔梗10厚朴花6芦根20。(单位:克。)7剂。
另外用“梨膏”一瓶,每日服2次,早晚用开水冲服,空腹服下。
并嘱忌食辛辣、熏烤食物、戒烟酒。
二诊:
7月6日,大便3日一行,质地亦变软,能顺利解下,口渴、咽干等症亦轻,效不更方,再以原方继续服用半个月,再观动静;半月后,病人喜形于色,告知便秘已除!大便每日一行,可顺利排出。
嘱其可停服煎剂,再服梨膏一个月,以资巩固。(《孟景春临床经验集》,湖南科技出版社)
毛以林教授评析:为什么有时候患者便秘,我们采用润肠通便之法却不能取效?很有可能就是没有考虑到肺与大肠的关系!《内经》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主输布津液,若肺燥不能正常的宣发,则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输转无力,不能下润大肠,肠燥而便秘。本例患者即是,其咽干、口渴、鼻燥,大便秘结且以秋季为甚,肺阴虚当无疑!其治之法,在于养肺阴,佐以润肠通便之品的同时,要加上宣肺之品,如桔梗、紫菀等。
有人形象地把宣肺通便的方法比喻为“提壶揭盖”,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说这种治法好像我们倒水一样,要想水从水壶中流出顺畅,最好把壶盖打开,借助里外气压的平衡,水流自然顺畅,这也是“下病上取”的代表!
古书说“紫菀”能通便,其道理即在此,但需注意,其用量要大、且宜蜜炙!这是用药的法门,当谨记。
脏腑之间的病理、生理可以通过经脉相互影响,我们也可以借助经络之间的络属关系,充分地思考、利用脏腑之间、脏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更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谨注:提到“六经辨证”,自然想到蔡长福老师!此则孟景春先生的医案,以及毛以林教授的评析,都极为精彩!不必多言。
两位先生都把问题的重点,放到了“肺与大肠”的关系上,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窃以为这个医案之中问题的解决,似乎还有另外的思路,即:肺、大肠与阳明的问题。
“葛根浮长表阳明、目痛鼻干卧不宁”、
“白虎烦渴热阳明”、和便秘日久成实的“阳明俯实证”,另外一个阳明证就是:其人唯独饮食尚佳,《伤寒杂病论》说:……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此案之中,恰恰是便秘为主证,因此胃热应与考虑!
本案两位先生菌认为是“肺阴虚”,但病例之中,却不见任何肺部症状,反而见到了“饮食尚佳”!不由使人想到“趺阳脉数”的问题。
有无可能这主要是个阳明问题,可以从阳明“单刀直入”,用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和承气汤适当加减,通过解表、通腑、清热滋阴并举,而获效呢?
此案之中:患者有鼻干、睡眠欠佳的情况;有口渴的症状;有消谷引食的情况,即饮食尚佳;又以便秘的症状最为为突出。因此,此案阳明表证、经证、俯证齐备,因此从阳明论治,也是一种可能吧!>
最后编辑于 04-13 · 浏览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