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学手术技术】—经下胫腓联合的腓骨远端骨折(Weber B)手术治疗原则

一、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
- 患者年龄:32岁
- 性别:男性
- 受伤情况:在潮湿的草地上滑倒,扭伤右踝关节
- 就诊时间:伤后第2天
- 症状:右下肢持续疼痛
诊断结果
- 影像学检查:踝关节X线片显示外踝骨折(AO/OTA 44B1.1,Denis/Weber B,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外旋型2期)
- 其他检查:足部神经血管未见异常
临床表现
- 体征:外踝周围轻度肿胀(图3.1-2)
- 影像学表现:X线片显示腓骨简单斜行骨折,移位超过2 mm,可见内踝间隙增宽(图3.1-1a、b)

二、术前计划
手术指征
AO/OTA 44B1型骨折移位,软组织轻度肿胀,是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的指征。一般来说,纵向或向内移位超过2 mm是手术适应证。根据骨折类型,预计在腓骨固定后下胫腓联合稳定。因为任何踝关节骨折类型都可能发生下胫腓联合不稳定,所以对于所有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都必须仔细评估下胫腓联合稳定性。
手术考虑因素
- 手术入路:腓骨单纯斜行骨折通常采用外侧入路。
- 固定方式:使用一枚骨块间拉力螺钉和一枚中和接骨板进行固定。
- 稳定性检查:完成腓骨固定后,需要在C臂机透视下检查三角韧带和下胫腓韧带的稳定性。
手术器械
- 3.5 mm(2.7 mm 或 2.4 mm)骨皮质螺钉
- 4.0 mm 骨松质螺钉
- 1/3 管状接骨板
- 点式复位(Weber)钳

三、手术室准备
患者体位
- 仰卧位:同侧髋部垫高,以方便手术操作。
麻醉方式
-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 区域阻滞或椎管内麻醉: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
C臂机位置
- 对侧放置:C臂机置于患者对侧,显示屏放在患者肩部附近,C臂机与手术床成90°夹角。
止血带
- 简单骨折类型:通常无需使用止血带。
四、手术操作
腓骨远端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 切口:在腓骨远端中线上做外侧纵切口(图3.1-4)。注意轻柔操作软组织。
- 显露骨折线:显露斜行骨折线,清理折端血肿(图3.1-5)。采用复位钳复位骨折。
- 复位:必须恢复远折端的长度和旋转(图3.1-6)。从前到后,从头侧至尾侧,垂直骨折线方向置入骨皮质拉力螺钉。
- 固定:如果患者骨质良好,螺钉需要埋头以防止在拧紧螺钉时螺钉尖和骨折线出现移位(图3.1-7)。
- 透视检查:C臂机透视检查螺钉位置(图3.1-8)。
- 接骨板固定:采用1/3 管状接骨板作为中和接骨板,在腓骨尖部轻微预弯接骨板以适应腓骨远端轮廓(图3.1-9)。
- 注意事项: 腓骨远端骨折块至少拧入2枚全螺纹螺钉,近端最好拧入3枚骨皮质螺钉,自攻螺钉用于骨皮质坚硬的患者,很少需要这样做(图3.1-10)。
检查下胫腓联合稳定性
- 韧带检查:完成腓骨固定后,检查下胫腓联合韧带。如果存在胫腓联合撕脱(Tillaux-Chaput 或 Wagstaffe 骨折),应将其复位并用2.7 mm 或 3.5 mm 螺钉、克氏针或缝合锚固定(图3.1-11)。
- 复位工具:将一把椎板撑开器或骨钩插入腓骨远端前内缘,并向外侧牵拉,C臂机透视检查下胫腓联合稳定性。
内侧处理
- 内侧切开:只有在无法达到踝穴完美复位的情况下,才考虑切开内侧。
- 三角韧带处理:有时三角韧带可能会嵌入距骨和内踝之间的内侧沟中,阻碍距骨在踝穴中的正确对位。否则无需切开内侧。
术后影像学检查
- X线片:内固定完成后,拍摄标准的AP位、踝穴位和侧位X线片(图3.1-12)。

五、陷阱和并发症
陷阱
腓骨远端骨折块长度和旋转复位不足
- 问题:当腓骨远端骨折块的外侧或前方有细小粉碎骨折区域时,可能会导致复位不良。
- 解决方法:沿骨折块后缘去除1 mm 长骨膜后,可以更好地判断复位。此外,远端骨折块的近端呈尖刺状,可将其精确复位到近折端相对应的沟槽中(图3.1-13)。

远端螺钉固定入关节内
- 问题:在远端骨块钻孔时,钻透对侧皮质可能会造成螺钉长度测量错误。
- 解决方法:钻孔时最好轻轻向后拉钻头。测深尺应置于接近对侧皮质的位置,并从所测长度中减去2 mm(图3.1-14)。这样做可确保置入正确长度的螺钉。

忽略下胫腓不稳定
- 问题:AO/OTA 44B1.1型踝关节骨折可能存在下胫腓联合不稳定。
- 解决方法:如果未处理下胫腓联合骨性撕脱,可能会造成下胫腓不稳定和不匹配。
并发症
- 损伤腓浅神经:在切口近端仔细分离解剖可避免此并发症。
- 固定丢失:术后需严格遵从术后治疗方案,术后6周内不允许负重(图3.1-15)。
- 腓骨远端畸形愈合:主要是旋转不良,也会出现短缩,外翻少见,导致踝关节炎。
- 慢性下胫腓不稳定:引发距骨脱位和关节炎。
六、其他技术
- 拉力螺钉固定
- 对于骨长斜行骨折,可以使用2~3枚拉力螺钉固定,无需使用中和接骨板(图3.1-16)。患者必须严格遵从术后治疗方案,术后6周内不允许负重。
- 张力带接骨板固定 短斜行或横行骨骨折可在外侧或后方使用张力带固定。
- 1/3管状抗滑接骨板固定
- 可以在后侧使用1/3管状抗滑接骨板固定,经接骨板拧人拉力螺钉。无需预弯接骨板。接骨板可以贴附在平滑的腓骨后外侧。这一技术常用于经后外侧人路复位三踝骨折或Pilon骨折(图3.1-17)。
- 双皮质固定 使用后侧接骨板固定时,远折端螺钉可以采用双皮质固定,从腓骨前方穿出。但如果螺钉距离腓骨尖在1cm以内,螺钉尖可能会造成腓骨长短肌腱刺激症状。
七、术后治疗和康复
术后治疗
- 被动活动:在拔除引流管之后开始术后被动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训练。
- 部分负重:患者部分负重和关节活动后复查X线片提示无复位丢失(图3.1-18)。
康复计划
- 术后6周:开始包含ROM练习、肌肉训练在内的康复计划。
- 术后10周:完全骨性愈合,最终ROM与健侧相似。
八、书籍原图
来自《AO足踝骨折治疗原则》














最后编辑于 04-11 · 浏览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