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Sci Adv:海星样可穿戴设备帮助诊断心脏疾病

长期以来,心电图是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考虑到心脏诊断的实时性,可穿戴的心电诊断设备可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带来巨大的帮助。然而临床上除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和最长7天的PATCH单导联/三导联心电设备之外,其他的多导联产品的应用并不多。这主要与设备的舒适性和活动带来的干扰有关。近期,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介绍了一种海星样的心电/心震/心旋监测设备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能。
受到海星的五辐射对称启发,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类似海星的可穿戴生物电子系统,专为运动中的高保真信号监测而设计。该设备具有五个灵活的、独立的传感臂,连接到一个中央电子枢纽,显著减少了机械干扰。通过信号补偿和机器学习技术,该设备能够在运动中实现对心脏电信号(心电图)和机械信号(心震图和心旋图)的高保真采集。研究者使用这三种心脏信号类型作为输入,部署在智能设备上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实现对心脏状况的实时、高精度诊断。
研究结果显示:该设备在运动中表现出色,能够高保真地采集心脏电信号和心脏机械信号。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我们实现了对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脏情况的实时诊断,诊断准确率超过91%。




「毅讯点评」
本研究系统的介绍了一种受启发于海星的生物构造,形成的一款可穿戴的心电图/心震图/心旋图的监测设备,并在坐位、走路、慢跑和跑步场景下进行了信号模拟,还帮助诊断了一些常见的心脏疾病。该可穿戴设备具有较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果能结合大量患者与正常人佩戴后的大数据,可大幅度提高对心脏疾病的预警与预测效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也长期探索可穿戴心电背心的研发,舒适性与信号稳定性是这个领域最难攻克的难题,希望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思路能够进入该领域,提高我们对心血管疾病预防与预警的效能。

最后编辑于 04-11 · 浏览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