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科门诊减重对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研究
背景 肥胖患者存在更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肥胖多学科门诊短期内科门诊减重对肥胖患者ASCVD风险等级的影响有待明确。
目的 探讨短期内科门诊减重对肥胖患者ASCVD风险等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4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肥胖多学科就诊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172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及ASCVD风险(应用中国成年人ASCVD总体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ASCVD风险评估)。基于患者治疗前ASCVD风险评级分为中高危组(n=58)和低危组(n=11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中高危组患者根据治疗3个月后ASCVD风险下降情况分为降低亚组(n=36)和不变亚组(n=22),比较两亚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及ASCVD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中高危ASCVD风险肥胖患者风险下降的影响因素。
结果 172例患者中男73例、女99例,平均年龄32(28,38)岁,平均体质量89.8(82,101.2)kg,平均BMI31.6(30.0,33.9)kg/m2。治疗3个月后患者总体质量减少量(TWL)为8.8%(5.6%,13.6%),BMI下降为28.8(27,30.7)kg/m2,腰围、腰高比、体脂肪、体脂百分比、FMI、ASMI、总肌肉量、VFA、收缩压、舒张压及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葡萄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前114例患者为ASCVD低风险组,58例患者为ASCVD中高危风险组。中高危组治疗前BMI及体脂百分比与低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血糖更高,血脂紊乱更明显,转氨酶水平更高(P <0.05)。58例治疗前中高危ASCVD风险患者,治疗3个月后36例降为低风险(中高危降低亚组),22例患者仍为中高危(中高危不变亚组),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体质量、BMI、腰围、腰高比、体脂肪、体脂百分比、FMI、VFA、FINS、餐后2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较治疗前下降,中高危降低亚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P <0.05);中高危降低亚组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FMI及VFA较中高危不变组下降明显(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257,95%CI=1.034~1.528,P=0.022)是中高危ASCVD风险肥胖患者危险因素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每下降1个单位,ASCVD风险降低25.7%。利拉鲁肽组、二甲双胍组及未用药组治疗3个月后ASCVD中高危患者占比均下降(P <0.05),组组间比较显示ASCVD风险等级及减重指标变化无差别(P >0.05)。28.0kg/m2≤BMI <32.5kg/m2组和BMI≥32.5kg/m2组治疗3个月后ASCVD中高风险患者占比均下降,28.0kg/m2≤BMI <32.5kg/m2组ASCVD中高风险患者占比下降超过BMI≥32.5kg/m2组(P <0.05);女性组和男性组治疗3个月后ASCVD中高风险患者占比均下降(P <0.05),两组组间比较显示ASCVD风险等级变化无差别(P >0.05);18~30岁组和≥30岁组组间比较显示ASCVD风险等级变化无差别(P >0.05)。
结论 肥胖患者经短期内科门诊减重,可有效减重、减脂,改善ASCVD危险因素,对于BMI≥32.5kg/m2伴中高危ASCVD风险者,这种减重措施尚不足以短期内降低ASCVD风险等级,更强及持久减重措施是未来治疗的选择。
最后编辑于 04-09 · 浏览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