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ACC2025&JAMA:静脉补铁不能改善心衰合并缺铁患者的预后
查看病例


长期以来,人群队列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缺铁状况,而且缺铁状态与患者的预后较差显著相关。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如果通过静脉补铁能够纠正缺铁状态,可能具有改善患者预后的疗效。既往有FERRIC-HF、IRONMAN和REVIVE-IT研究等相继证实,静脉补铁可改善心力衰竭合并缺铁患者的运动耐量,但对心血管死亡和再住院等硬终点的改善并不明确。近期,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美国心脏病年会ACC 2025和JAMA杂志上同期发表了一项FAIR-HF2研究,探讨了静脉补铁对心衰合并缺铁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017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欧洲6个国家的70个诊所共纳入了1105名心力衰竭(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45%)和铁缺乏(血清铁蛋白水平<100 ng/mL;或如果转铁蛋白饱和度<20%,血清铁蛋白水平在100 ng/mL至299 ng/mL之间)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6.6个月(四分位数范围7.9-29.9个月)。治疗组中羧麦芽糖铁(n=558)初始剂量为静脉注射2000 mg,随后每4个月注射500 mg(除非达到停药标准),与生理盐水安慰剂(n=547)进行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包括(1)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的时间,(2)心力衰竭住院的总次数,以及(3)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20%的患者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的时间。所有终点事件均通过随访进行测量。如果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则认为终点具有统计学意义:(1)所有3个终点比较的P值≤0.05,(2)2个终点比较的P值≤0.025,或(3)任何1个终点比较的P值≤0.0167(Hochberg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在1105名参与者中(平均年龄70岁[标准差12岁],33%为女性),羧麦芽糖铁组有141名患者(25.3%)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第一个主要终点),而安慰剂组有166名患者(30.3%)发生(风险比0.79 [95%置信区间0.63-0.99];P=0.04)。第二个主要终点(心力衰竭住院的总次数)在羧麦芽糖铁组发生264次,安慰剂组发生320次(率比0.80 [95%置信区间0.60-1.06];P=0.12)。第三个主要终点(转铁蛋白饱和度<20%的患者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在羧麦芽糖铁组有103名患者(18.5%)发生,安慰剂组有128名患者(23.4%)发生(风险比0.79 [95%置信区间0.61-1.02];P=0.07)。羧麦芽糖铁组有269名患者(48.2%)至少发生1起严重不良事件,安慰剂组有273名患者(49.9%)至少发生1起严重不良事件(P=0.61)。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RCT试验证明了,在心力衰竭合并缺铁的患者中,静脉使用羧麦芽糖铁进行补铁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如果仔细去看这个研究的三个主要终点设置,其实第一个关于死亡和心衰再入院的终点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性标准(P=0.04)。但是本研究非常严格的采用Hochberg方法来进行多重假设的控制,也就是说需要三个终点全部满足P<0.05才能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而如果只有一个终点显著,则满足需要P<0.0167 (0.05/3)。这样的设计充分的考虑了研究设置的统计学严谨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推荐。补铁治疗就属于经典的biomarker对预后有显著影响,但纠正biomarker不能转化为预后的改善。我们熟悉的Lp(a)、ApoB、包括RDN等治疗都还缺乏这样的循证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一公里,无数治疗理念最终就死在这最后一公里上。

最后编辑于 04-08 · 浏览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