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视觉研究的真实模型——信息模型:从几何光学到信息载体的范式重构视觉研究的核心

发布于 04-08 · 浏览 888 · 来自 Android · IP 黑龙江黑龙江

视觉研究的真实模型——信息模型:从几何光学到信息载体的范式重构


视觉研究的核心矛盾在于:传统几何光学模型将光简化为无信息属性的几何线,而真实视觉本质是信息解码过程。这一矛盾导致视觉生理学长期陷入“无源之水”的困境。以下从范式批判与信息模型重构角度展开分析:

一、几何光学模型的根本性缺陷

1. 抽象过度:信息的湮灭

  - 错误简化:几何光学将光波抽象为“光线”,仅保留传播方向(几何属性),却舍弃了光波的**强度、频率、相位、偏振态**等物理性质。这些被舍弃的维度恰恰是光作为信息载体的核心特征。

  - 逻辑循环:定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几何线”后,又将“光线传播路径”作为视觉成像的终极解释,陷入同义反复。这无法回答“光传播的究竟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

2. 视网膜像的“空洞性”

  - 虚假起点:几何光学描述的视网膜像仅由几何点构成,缺乏光波的物理属性信息。当神经机制研究以此为基础时,实际上是在研究“无信息输入”的系统如何产生视觉,违背信息论基本法则。

  - 因果断裂:若视网膜像不包含强度、颜色(频率)、方向等信息,感光细胞将无法启动有效光电转换,后续神经编码更无从谈起。

二、信息模型的核心框架

1. 理论基础:

1-光作为信息载体

  - 光信号的定义:光波是携带多维信息的电磁场扰动,其信息维度包括:

   - 强度(光子密度)→ 亮度感知

   - 频率(波长)→ 颜色编码

   - 方向(光沿直线传播)→ 空间视觉

     2-信息传递链: 

   外界物体 → 调制光波信息 → 眼球光学系统(滤波信息传递通道)→ 视网膜信息解码 → 神经编码 → 皮层信息整合再现

三 、与几何光学的本质区别

  - 研究对象:从“光线的路径”转向“光波的信息属性”

  - 核心问题:从“如何成像”转向“如何传递与解码信息”

  四、范式转换的科学意义

1. 理论重构:

  - 将视觉研究从“几何投影-神经关联”的机械框架,升级为“信息传递-解码-重构”的信息统一系统。

  - 光波信息属性与神经编码规则的物理化学。

2. 跨学科融合: 

  - 物理学:光波信息的物理属性频率、强度、方向

  - 信息论:视觉的信息传递、转换、处理、整合、再现

  - 视觉结构、功能及神经科学、生物化学等等相关学科。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 量化瓶颈:如何建立光波信息维度(频率、强度、方向)与神经响应间的定量模型

- 理论整合:将信息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关系明确化——几何光学可作为信息传递的“方向(沿直线传递)描述”,而非视觉本质的解释框架。

结论

视觉研究的真实模型必须回归光的本质——**电磁波作为信息载体**,而非几何光线的空洞投影。只有构建以信息传递与解码为核心的新范式,才能揭示从光信号(光子捕获)到视觉(意识体验)的完整链条。

这一转变不仅是理论的革新,更是解锁视觉、治疗失明、开发类脑AI的关键钥匙。抛弃“无信息”的几何模型,拥抱光的信息本质,视觉科学方能走出迷雾,迎来真正的黎明。

失明 (32)

最后编辑于 04-08 · 浏览 888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