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SICM临床实践指南:成人危重患者的液体治疗—第2部分:复苏液体量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 2025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fuid therapy in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art 2—the volume of resuscitation fuids
Intensive Care Med
https://doi.org/10.1007/s00134-025-07840-1
以下是关于2025年ESICM临床实践指南中成人危重患者液体治疗复苏液体量部分的阅读与体会:看到我国重症专家也在。



液体治疗的目标与原则
• 目标明确:液体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或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确保组织灌注充足,以维持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这体现了液体治疗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基础。
• 个体化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液体治疗方案。不同患者由于病因、基础状况、并发症等因素存在差异,对液体治疗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生理参数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灵活调整液体治疗的策略。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 避免过度治疗:过度的液体负荷可能导致肺水肿、组织水肿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例如,在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中,过多的液体输入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肺功能。
• 防止治疗不足:液体治疗不足则可能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引发或加重休克,导致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对于活动性出血或严重脱水的患者,及时、足量的液体复苏至关重要,以维持血压和重要器官的灌注。
液体治疗与预后的关联
• 影响器官功能:合理的液体治疗有助于改善组织灌注,减少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如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早期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可以降低血清乳酸水平,减少心肺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与病死率相关:液体治疗的时机、剂量和类型等因素与患者的病死率密切相关。及时、恰当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而错误的液体治疗策略则可能增加病死率。
未来研究方向与临床实践的启示
• 优化评估方法:目前对于液体反应性的评估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准确、便捷的动态评估指标和工具,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的液体治疗决策。
• 探索新型液体:新型液体的研发和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胶体溶液或晶体溶液,可能在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液体治疗的效果。
• 多学科协作:液体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通过加强重症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等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不断优化液体治疗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
最后编辑于 04-02 · 浏览 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