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Report-CT-FFR与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缺血诊断

病例背景与核心发现
患者概况:
-47岁女性,无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诉非典型心绞痛。
-影像评估:
-CCTA:右冠状动脉(RCA)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图1),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T-FFR分析:RCA的CT-FFR=0.67(显著缺血,图2),其余冠脉CT-FFR正常(>0.80)。
-有创检查:冠脉造影联合导丝FFR证实RCA缺血(FFR=0.75),但IVUS显示RCA无斑块(图3)。
-负荷心肌灌注SPECT:运动负荷下未见灌注缺损(图4)。
-治疗决策:因无典型心绞痛症状,选择保守治疗,随访1年无心脏事件。




关键技术与机制解析
1. AAOCA的临床挑战:
-解剖异常的高风险性:AAOCA(尤其是走行于主动脉-肺动脉间)与心源性猝死相关,但症状常不典型。
-传统检查的局限性**:
-有创冠脉造影:难以清晰显示异常起源,易漏诊。
-心肌灌注成像(如SPECT):本例未检测到缺血,提示对功能性缺血的敏感性不足。
2. CT-FFR的技术突破:
-无创功能评估:基于CCTA图像,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最大充血状态,量化狭窄处压力梯度。
-解剖-功能一体化:本例中CT-FFR准确识别RCA功能性缺血(无斑块),弥补了单纯解剖评估的不足。
3. 矛盾结果的启示:
-CT-FFR与导丝FFR的一致性:RCA的CT-FFR(0.67)与导丝FFR(0.75)均提示缺血,支持CT-FFR的可靠性。
-SPECT的假阴性:可能因缺血范围局限或血流动力学波动未被捕捉,凸显多模态评估的必要性。
临床意义与管理策略
1. AAOCA的诊疗新思路:
-早期识别高危解剖:CCTA是诊断AAOCA的金标准,结合CT-FFR可同步评估功能意义。
-个体化决策:即使存在缺血,若无症状或事件,可保守观察(如本例);若合并晕厥或心律失常,需手术矫正(如冠脉再植术)。
2. CT-FFR的潜在优势: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评估:适用于血管痉挛、心肌桥、AAOCA等功能性病变,突破传统斑块依赖模式。
-风险分层工具:量化缺血程度,指导手术干预时机。
总结
本病例首次展示了CT-FFR在AAOCA功能性缺血诊断中的创新应用,凸显其解剖-功能一体化评估的独特价值。尽管与传统检查存在差异,CT-FFR为高风险解剖异常的早期识别与个体化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未来需推动技术优化与临床验证,以完善AAOCA的诊疗体系。
关键图表解析:
-图1:CCTA三维重建显示RCA异常起源于左冠窦(红色箭头),走行于主动脉(Ao)与肺动脉(PA)之间。
-图2:CT-FFR图像显示RCA远端FFR=0.67(红色区域),其余血管正常(蓝色)。
-图3:冠脉造影显示RCA异常起源,IVUS证实无斑块,导丝FFR=0.75。
-图4:负荷心肌灌注SPECT未见缺损(绿色表示正常灌注)。
文献:Diagnosis of functional ischemia in a right coronary artery with anomalous aortic origin.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 2016 Mar-Apr;10(2):188-90.
最后编辑于 04-02 · 浏览 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