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2岁小女孩Gartland三型肱骨髁上骨折如何复位?
终于下班了,主任刚泡好一杯茶,正眯着眼享受难得的清闲。突然,诊室门被“砰”地推开,小医生风风火火冲了进来,手里举着一张X光片。
主任一瞪眼:你就不能秀气一回?门扣的螺丝都掉了一半了!
小医生气喘吁吁的说“主任!这可是我上个月全部绩效200块买来的龙井!您悠着点喝!先来看看这个2岁小女孩,摔成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家属死活不肯手术,咋整?”
主任慢悠悠放下茶杯“急啥?你这一嗓子,我茶叶都吓沉了……片子拿来我瞅瞅。”


小医生把片子递过去“您看,远端完全移位,肘关节都变形了!肘关节前方还有明显的皱褶,外院说要开刀打钢针,可孩子才2岁,家长一听‘麻醉风险’就腿软……”
主任眯眼端详“嗯,典型的‘难复型’。不过嘛,咱杨氏骨伤科有绝活——‘杨氏四步复位法’,专治这种‘硬骨头’!”
小医生眼睛发亮“就是您上次提的那个‘一摆二牵三挤四屈’?可孩子这么小,能配合吗?”
主任哈哈一笑“没看到我抽屉里这么多糖吗?专收拾这些小屁孩的。来,我教你——”
第一步:摆体位——将患肢轻柔的摆放在屈肘九十度前臂旋后位。
“先让孩子坐妈妈怀里,屈肘90度,前臂旋后。别怕她哭,得把糖塞口里,你拇指按外上髁,中指压内上髁,摸准这两块骨性结构的‘小疙瘩’,旋转移位就基本纠正!”
小医生轻声嘀咕“可肿得跟馒头似的,能摸到吗?”
主任对着他脑袋来了个了“板栗“!”再肿也能摸到!就看你解剖熟不熟了!”
第二步:牵引——需要轻柔缓慢的牵引,化“蛮力”为“巧劲”。
主任在一旁示范“一手握上臂,一手拉前臂,顺着胳膊轴线‘慢悠悠’牵拉。记住!不是拔河!要像抽丝一样,让重叠的断端自己‘滑’开。”
小医生试着模仿动作“这样?……咦,肘前皮肤皱褶真消失了!”
“对,因为轻柔的牵引可以让卡压在骨折端的软组织顺利的解锁,所以皱褶自然消失了”
第三步:挤压——拇指“点穴”定乾坤
主任拇指虚按“感觉断端‘咔哒’对上了没?这时候拇指压近折端外侧,其余四指顶远折端内侧,左右夹击可以纠正尺偏,然后拇指从近折端前方向后按压,其余四指自后方推顶远折端向前,前后夹击——侧方及前后移位立马归位!”
小医生头上冒汗,紧张的问“会不会按太狠伤到神经?”
主任一瞪眼“你当神经随你按呀?它们可滑溜着呢!”
第四步:极度屈肘——借“筋力”锁断端
主任托起小医生胳膊示范“最后一步最关键!复位完立刻把肘关节‘搂’到极致屈曲位,利用肱三头肌的张力把断端‘锁死’,这叫‘软组织夹板效应’,肌肉一绷直,断端自动对位!——搞定!”
小医生恍然大悟“这个四步复位法真不错!可固定咋办?孩子肯定乱动啊!”
主任掏出一块小夹板“蜂蜜绷带打底,夹板‘前后左右’四面包裹,棉垫垫稳,绷带缠紧!最后加个锐角托板,保准她动弹不得!”


一会儿小医生拿着复查的照片过来了“主任,您看这复位后的片子,对位比手术还漂亮!可万一再移位……”
主任啜口茶“每周复查,调整夹板。孩子愈合快,三周骨痂就冒头。记住——‘杨氏四步法’的精髓是‘以筋束骨’,不破坏断端血运,同时还要尽量不留后遗症!复位只是非手术治疗的第一步,早期要注意夹板松紧度,防止发生缺血性肌挛缩,多指导患者进行握拳伸掌锻炼,后期还要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形成和关节功能障碍”
小医生一脸媚笑“那要是家属送锦旗,能分我点‘200块的龙井’不?或者下个月给我涨50绩效?”
主任扬手作势要打“臭小子!先去把蜂蜜绷带熬了!”


一个月复查骨折对位对线依然如初,小医生心头的石头落了地。但主任说还是得佩戴一下支具预防肘内翻畸形更放心。


伤后两月余随访拍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患肢外观无畸形,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良好。
小医生开心得不得了,赶紧跟主任报告好消息。
主任负手而立“非手术治疗需要医生付出更多耐心、细心、精心,但也可以收获作为医者的那种成就感带来的开心!”
小医生鸡啄米一般点着头,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修炼,争取超过主任————喝300一斤的龙井!


最后编辑于 03-30 · 浏览 6.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