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当既往史的一个疾病成为诊断的突破口——记一例PRES的患者

发布于 03-28 · 浏览 799 · 来自 Android · IP 重庆重庆

“当时我们隔壁附属医院请我去会诊”

“我很疑惑,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那个病人,可能是一个PRES,在场的那么多主任教授。”

“虽然是急性起病,看起来就很不好的样子。他们请我来会诊,可能是想让我说一下预后不好,打个预防针。”

“但是最终我给出了(隐晦的)相反的意见。”

“会恢复好的。”

ーーーーーー手动分割ーーーーーー

简要病史

21岁,男性,发作性意识丧失1日余

7天前出现胸背四肢疼痛,自服止痛药物。1天前突发意识丧失,伴跌倒,持续1分钟后意识恢复。

就诊第2天,患者突发呼之不应、双眼上翻、四肢抽搐,持续2分钟后自行缓解。

住院第3天,患者诉髋部疼痛,行骨盆CT示双侧股骨头下骨折伴邻近血肿,骨科行手术治疗。

既往病史:1,镰状细胞病。2,因脾栓塞行脾切除术,定期输血,长期口服阿哌沙班。

ーーーーー手动分割ーーーーー

辅助检查(横杠后面表示入院第二天后复查结果)

血常规:

血红蛋白 9.8(g/dl)↓-8.2

血细胞比容 28.3(%)↓-24.3

白细胞计数20860↑(每μl,注意单位,下面同单位)-22380

中性粒细胞 15650↑-15890

淋巴细胞 1670↑-5370

单核细胞 2290↑-900

血小板计数(每 μl)254000-230000

外周血涂片 可见镰状红细胞,棘形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靶形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计数 14.2(%)

血气分析:钠 134(mmol/L)钾 3.7(mmol/L)氯化物 93(mmol/L)乳酸 12.7(mmol/L)

肌酸激酶4431 ↑(U/L)(高敏肌钙蛋白正常)

D二聚体 11618↑ng/mL

ーーーーー手动分割ーーーーー

影像学结果:

img

首次就诊MR表现


img

入院后6周MR表现

是不是很神奇

ーーーーーーー手动分割ーーーーーー

总结和经验:

一,可逆性后部脑病 (PRES)

是一组病灶以累及后部脑白质为主、积极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可逆的临床神经影像综合征。

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器官移植后或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疾 病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细胞毒性药物,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和严重的感染等。

其他的病因包括休克、高钙血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静脉输血、格林巴利综合征、麻疹疫苗接种、血液透析、支气管哮喘、肺性脑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症、镰状细胞贫血、药物滥用等

二,临床症状

头痛、视觉障碍、痫性发作、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四联征。

抽搐短时间内可数次发作,如发作次数多或原发病控制不好,则脑损害加重。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偏盲、幻视甚至失明,一般在治疗后48内恢复,也有少数出现永久性失明者。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等,少数发展为昏迷。精神异常有反应迟钝、记忆减弱等。

三,影像特征

CT表现:皮质下白质区斑片状及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区。

MR表现:病灶在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为高信号;FLAIR上呈高信号,可显示出皮层和皮层下病灶,对小病灶非常敏感。DWI和ADC对于鉴别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有重要意义。

PRES病灶在ADC上呈高信号,说明病灶为血管源性水肿

PRES的MR特征表现是双侧对称性病变,累及双侧大脑半球枕叶、后顶题叶的皮质下白质以及小脑、脑干等部位,MRV和MRA检查多数正常,但也有少数患者MRA、CTA、DSA显示动脉收缩、痉挛、狭窄、不规则、串珠样改变。

不典型MRI表现为后循环供血的其他部位(双侧小脑半球)、双系统供血区(基底节、丘脑及室旁脑白质)及前循环供血区(额叶),PRES病灶多发,不局限于顶枕叶,约半数病人累及基底节或小脑,19%的PRES可合并脑内出血。增强扫描脑内病灶一般无明显强化。


四,PRES影像分型

根据影像学表现PRES可以分为四型:

1.顶枕型:最为典型的一种,主要累及大脑后部顶枕叶的皮质和白质,颞叶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累。

2.全脑分水岭型:血管源性水肿呈线样分布于额、顶、枕叶,颢叶和深部核团也可受累。

3.额上沟型:水肿呈线样分布于额上沟内、后侧,与全半球分水岭型类似,只是额极末累及,可认为是全脑分水岭型的不全表达。

4.中央变异型:是指病灶仅累及基底节或脑干,可伴有丘脑或脑室旁白质受累,而典型的额顶枕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不受累。


五,PRES诊断

1,患者有头痛、抽搐、视觉障碍、 精神状态改变等急性神经系统临床表现

2,具有基础疾病的诱因(高血压、子痫、先兆子痫、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化疗)

3,发病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症状

4,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累及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部分累及双侧基底节区、脑干以及小脑,DWI及ADC信号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

5,经过合理治疗,CT、MR所见病灶部分或完全吸收,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9)
镰状细胞病 (3)
纠错

最后编辑于 03-28 · 浏览 799

回复1 6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