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21年中国10~24岁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研究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反复发作的中至重度、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头痛[1]。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偏头痛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率高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总和[2]。作为全球第六大流行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发展造成沉重的负担[3]。然而,10~24岁的年轻人(简称年轻人)占世界人口的24%,包括青少年(10~19岁)和青年(20~24岁)。青春期的头痛疾病可能会持续或恶化至成年,甚至发展成慢性难治性疾病[4]。因此,投资年轻人的健康不仅对当下有益,还能在成年后继续受益,并惠及下一代[5]。据统计,2019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人数约2 670万,患病率为11 709/10万[6]。有研究报道,年轻人偏头痛的患病率为6.1%~22.0%[7]。值得关注的是,偏头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困扰年轻人的主要问题之一,如生活质量下降、学业和医疗保健费用增加以及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8-9]。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年轻人头痛的疾病负担[4],全球对这个群体偏头痛问题的卫生政策关注程度也相对有限[10]。年轻人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阶段,因此依据可靠的数据来源,采用标准化和对比的方法,对中国年轻人头痛疾病负担进行全面和及时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GBD 2021的数据,分析评估了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的患病情况、发病情况以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旨在及时更新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的流行病学信息,为制订相关保健措施和减轻偏头痛负担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分析的偏头痛数据来源于GBD 2021,所有数据可在全球健康数据交换中心免费获取( https://ghdx.healthdata.org/gbd-2021/sources )。在GBD 2021中,偏头痛被定义为一种致残性原发性头痛疾病,通常以复发性中度或重度单侧搏动性头痛为特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和第10版,偏头痛分别用代码346-346.93和G43-G43.919表示[11]。根据研究目的,在GBD 2021提供的免费数据下载界面中设置了参数。在“GBD Estimate”项下,选择“cause of death or injury”;在“Measure”项下,选择“prevalence”“incidence”和“DALYs”;在“Metric”栏中,选择“number”和“rate”;在“age”栏中,选择“10-15”“15-19”“20-24”和“10-24”;在“sex”栏中,选择“both”“male”和“female”等。
1.2 定义
DALYs是一项综合指标,其评估从发病到死亡期间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DALYs由年龄标准化的失去生命年数(years of life lost,YLL)与伴随残疾的生活年数(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之和计算得出的,在GBD研究中,由于没有发现偏头痛相关的死亡证据,因此YLD和DALYs估计值是相同的[11]。同时,为了计算95%的不确定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s,UI),计算次数从GBD 2019的1 000次减少到GBD 2021的500次,最终估计值表示500次抽取的平均估计值,95%UI由抽取的第2.5和97.5个百分位值表示[11]。
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是健康评估与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于2015年提出的一个指标,用于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发展与人口健康结果的关系。SDI通过计算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5岁以下人口的总生育率和人均收入滞后分布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得出,数值范围为0~100。在GBD 2021中SDI被调整为0~100,其中0代表最低收入、最低教育年限和最高生育率,100则相反;同时,204个国家和地区被划分为5个区域:低(low SDI)、低中(low-Middle SDI)、中(Middle SDI)、高中(high-Middle SDI)和高(high SDI),中国被归类为中等SDI(Middle SDI)地区[11]。
1.3 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
本研究使用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作为3个主要指标来评估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首先,为反映2021年患病情况相较1990年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变化率进行表述,变化率=(2021年指标数据-1990年指标数据)/1990年指标数据。其次,本研究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以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过去32年中国年轻人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公式为 EAPC=100×(expβ-1),其中β为回归系数。根据95%CI判断趋势变化:当EAPC及其95%CI的下限均>0时,表示呈上升趋势;当EAPC及其95%CI的上限均<0时,表示呈下降趋势;若95%CI包含0,则表示趋势变化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此外,EAPC及其95%CI的绝对值越大,代表趋势变化越明显[1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整理、计算和图表绘制分别使用R 4.3.1和GraphPad Prism 8.0.1完成,数据可视化通过ggplot2包进行展示,最终使用Adobe Illustrator软件(版本CS5)进行编辑。
2 结果
2.1 2021年中国、全球和Middle SDI地区年轻人偏头痛负担情况
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约占全球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 1/11,约占Middle SDI地区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30%。
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为2 763.8万人(95%UI=2 145.5~3 505.2),全球为30 408.4万人(95%UI= 23 557.0~37 931.7),Middle SDI地区为9 095.9万人(95%UI=7 095.3~11 348.2)。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低于全球和Middle SDI地区水平。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为 11 809.0/10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16 108.1/10万,同时也低于Middle SDI地区的 16 455.8/10万。
2.2 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的时间趋势
相较于1990年,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DALYs明显下降,降幅约为 33%。患病例数从1990年的4 171.4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2 763.8万人,降幅为34%;发病例数从1990年的497.9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349.8万人,降幅为30%;DALYs从1990年的155.5万人年下降到2021年的103.0万人年,降幅为34%。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从1990年的11 556.5(95%UI=9 120.2~14 491.3)/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1 809.0(95%UI=9 167.3~14 976.8)/10万,EAPC为0.28(95%CI=0.15~0.40),发病率从1990年的1 379.5(95%UI=1 075.3~1 708.2)/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 494.6(95%UI=1 168.5~1 826.5)/10万,EAPC为0.17(95%CI=0.10~0.24),DALYs率从1990年的430.9(95%UI=42.0~1 033.0)/10万上升到2021年的440.2(95%UI=39.4~1 066.6)/10万,EAPC为0.29(95%CI=0.16~0.42)。
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除偏头痛发病率变化不大外,患病例数、发病例数、DALYs及患病率和DALYs率呈现出一致的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期间出现2个时间拐点,分别为1999年和2008年。如图1所示,1990—1999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从4 171.4万人下降至3 475.2万人;2000—2008年,患病例数从3 480.5万人上升至3 867.2万人;而2009—2021年,患病例数从3 824.6万人下降至2 763.8万人。

2.3 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的年龄趋势
2021年,10~14岁年龄段的患病例数和DALYs最低,分别为694.9万人(95%UI=517.0~919.2)和25.3万人年(95%UI=1.4~61.1);20~24岁年龄段的患病例数和DALYs最高,分别为1 109.5万人(95%UI=851.9~1 401.8)和41.6万人年(95%UI=4.3~100.7)。相反,20~24岁年龄段的发病例数最低,为94万人(95%UI=60.5~138.7),而10~14岁年龄段则最高,为151.5 万人(95%UI=108.8~199.9)。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的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在10~14、15~19、20~24岁三个年龄段中均有所降低,降幅范围为9%~42%,其中降幅最小的是10~14岁年龄段。
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和DALYs率呈现出相同的年龄变化特征,10~14岁年龄段的患病率和DALYs率最低,每10万人中分别为8 062.1(95%UI=5 998.0~10 664.0)人次和293.1(95%UI=15.8~709.4)人次;而20~24岁年龄段的患病率和DALYs率最高,分别为15 162.5/10万(95%UI=11 641.9~19 156.5)和569.1/10万(95%UI=58.7~1 376.5)。相反,20~24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低,为1 284.9/10万(95%UI=827.3~1 896.0),而10~14岁年龄段则最高,为1 757.4/10万(95%UI=1 262.2~2 319.0)。过去32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在这3个年龄段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0~14岁年龄段的增加较明显,EAPC分别为0.28(95%CI=0.24~0.33)、0.27(95%CI=0.22~0.33)和0.29(95%CI=0.25~0.34)。
2.4 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的性别趋势
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呈现明显的性别特征(图2~3)。中国年轻人女性偏头痛负担高于男性,这一性别差异贯穿于10~24岁的各年龄段。10~24岁年龄段,女性偏头痛患病例数为1 643.4万人,男性为1 120.4万人;女性偏头痛发病例数为207.6万人,男性为142.2万人;女性偏头痛DALYs为60.8万人年,男性为42.3万人年。2021年中国女性在10~14岁、15~19岁、20~24岁以及整个10~24岁年龄段中,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大约是男性的1.4倍,女性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约是男性的1.7倍,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负担。

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偏头痛的性别流行趋势,观察不同性别在时间上的变化。如图3所示,在过去32年中,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在性别间的差距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整体来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在性别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从病例数来看,女性与男性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以及DALYs的比值逐渐下降,从1990年的1.65降至2021年的1.45左右。不同的是,女性与男性患病率、发病率以及DALYs率的比值却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1.7左右。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GBD 2021的数据,通过分析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发病、患病、DALYs的最新趋势和信息,揭示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的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偏头痛防治提供参考。研究表明,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DALYs均约占全球总数的 1/11,占Middle SDI总数的30%。尽管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DALYs较高,但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明显低于全球和Middle SDI地区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在控制和管理年轻人偏头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归因于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政策的重视。中国在偏头痛诊断技术上经历了从单纯依赖临床症状到逐渐探索生物标志物的过程,包括细胞因子、电生理和脑成像等[13]。近年来,miRNA等新兴分子标志物也逐渐被认为具有潜在诊断价值,推动了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精准化发展[14-15]。此外,偏头痛的新药研发也在逐步推进,针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偏头痛靶向药物依瑞奈尤单抗于2023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16]。为提高对偏头痛的认识、管理与规范诊疗,中国发布了《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为临床提供了更新的指导与建议[17]。但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8],且年轻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有必要针对年轻人制订更为精准、有效的健康策略和干预措施,提升年轻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病例数较1990年降幅约为1/3。这可能与中国年轻人年龄结构的改变有关。自2002年来,因过去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4.39%下降至2021年的6.45%[19]。然而过去32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EAPC分别为0.28、0.17、0.29,与全球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增加的趋势一致[20]。这提示年轻人偏头痛负担日益加重,突显了对这一年龄群体进行预防和管理工作的迫切性,需要国家予以重视。此外,中国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化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偏头痛负担存在地域差异。并且,经济发达地区诊断和管理较规范,欠发达地区因医疗资源不足,实际负担可能被低估。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应充分考虑区域间差异,加强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管理,更有效控制和管理年轻人的偏头痛[21]。同时,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在过去32年中呈现两个时间拐点,分别为1999年和2008年。这个现象可能源于多重因素:首先,近几十年中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了诸多与偏头痛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非典流行、自然灾害(如地震)、竞争加剧、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缺乏锻炼、长时间久坐、过度摄入咖啡因、饮酒、沉迷于电子产品等,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和时间不足,增加了年轻人患偏头痛的风险[22-25]。此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会加重偏头痛症状和发病率,成为新的危险因素[26]。其次,年轻人向成年人过渡带来的新责任也可能导致压力诱发头痛。然而,全球仍有少数国家的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呈下降趋势[2,27],这表明各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存在差异,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差距[28]。这些负担下降的国家可能在促进健康和公共卫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习汲取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偏头痛防治策略。
从年龄模式看,虽然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在10~14岁人群的患病例数和DALYs及率最低,发病例数和率却最高。过去32年,10~14岁人群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降幅最低,而比率增幅最高。这表明尽管目前10~14岁人群的偏头痛负担相对较轻,但其疾病负担增长速度最快。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由于教育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加等导致了精神紧张和疲劳。其次,青春期导致的激素变化也影响着偏头痛的频率和严重程度[29]。最后,中国对该年龄段健康问题关注度提高,研究增加,更多的数据被记录和分析[30]。
在中国年轻人中,女性偏头痛的负担明显高于男性,这一结果与全球年轻人偏头痛的研究结果一致[20]。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年人群中,女性偏头痛负担均高于男性[6]。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女性头痛的患病率可能是男性的3倍,这种差异已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结果得到支持[31]。这可能是遗传、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女性的生理周期、妊娠期和更年期性激素的波动可能与神经传导、血管收缩扩张以及炎症反应等相关,继而引发严重的偏头痛[29]。此外,由于女性的痛阈值比男性低,这可能使她们更容易感受到疼痛刺激并引发偏头痛[32]。其次在遗传因素方面,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降CGRP被认为与偏头痛的发作直接相关,而激素也与CGRP的调控有关,这一发现从遗传角度解释了激素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33-34]。而在心理和社会因素层面,女性更易受到压力、情绪变化、睡眠和饮食不规律影响,导致更严重的头痛[35]。这可能也是过去30年中国女性与男性偏头痛患病率、发病率以及DALYs率比值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女性与男性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以及DALYs的比值逐渐下降,这种趋势可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年轻人偏头痛在性别认知和关注程度的演变。
4 小结
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的患病率、发病率、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的全面评估,不仅是对现有普通人群偏头痛负担研究的补充,也是为寻找减轻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的针对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持续监测流行趋势、调查根本原因有助于减轻年轻人偏头痛负担,解决头痛控制策略中的健康差异问题,指导中国卫生政策和实践。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中对偏头痛的定义直接源自GBD研究,完全基于相关统计计算和疾病建模所得的估算,这意味着GBD研究中的潜在偏差也存在于本研究中[10,36]。其次,偏头痛缺乏关注和诊断延迟等因素,可能导致偏头痛负担结果的负偏差。此外,目前还无法估计过去32年偏头痛诊断和公众意识的提高对年轻人头痛负担增加的混杂影响。
参考文献略
最后编辑于 03-26 · 浏览 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