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病例分析:
病例信息
患儿信息:男,2岁,体重12kg,ASA I级。术前诊断为“右股骨干骨折”,拟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术前情况:术前家长述患儿无哮喘、过敏史,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偶有打鼾症状。
麻醉过程:
• 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丙泊酚20mg+瑞芬太尼10μg静注,顺利行气管插管(ID 4.5mm)。
• 维持:七氟烷(1.2-1.5 MAC)+瑞芬太尼0.1μg/(kg·min)泵注。术中肌松未追加。
• 拔管:术毕30分钟,自主呼吸恢复(VT 6ml/kg,RR 28次/分),吸痰后拔管。拔管后即刻患儿出现吸气性喘鸣、三凹征,SpO₂降至88%,肺部听诊广泛哮鸣音。
处理:
立即开放气道与氧疗
• 面罩加压给纯氧:延长呼气时间,避免肺过度膨胀。同时调整患儿体位为头部侧卧位,防止误吸。
• 手控通气技巧:采用“闭合环路”手法(单手固定面罩,另一手按压气囊),压力控制在15-20cmH₂O,避免气压伤。
2. 快速药物干预
• 支气管扩张剂:
◦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8-10喷(剂量高于常规)经面罩给药,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
◦ 肾上腺素静脉注射:0.1μg/kg(稀释至1:10万),用于严重痉挛伴低氧血症。
• 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mg/kg静注,抑制炎症反应(需早期使用,起效较慢)。
• 镇静与麻醉加深:丙泊酚1mg/kg静注或七氟烷吸入,降低气道反射敏感性
麻醉重点难点及分析
1. 低龄患儿气道高反应性
• 2岁儿童气道直径小、黏膜敏感,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近期咳嗽可能提示亚临床呼吸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未被重视)。
• 处理关键:术前需详细询问呼吸道症状,必要时推迟择期手术;诱导前可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预防。
2. 拔管时机与气道管理
• 患儿拔管后即刻发生痉挛,提示可能因吸痰刺激或麻醉过浅诱发气道反射亢进。
• 指南建议:对高风险患儿,建议深麻醉下拔管或拔管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2mg/kg)抑制气道反射。
3. 药物选择的争议
• 瑞芬太尼快速代谢可能导致术后痛觉过敏,诱发躁动和呼吸窘迫。
• 替代方案:可联合区域阻滞(如髂筋膜阻滞)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拔管前使用右美托咪定(0.5μg/kg)镇静。
关键节点的临床思维与决策
1. 痉挛发生时的紧急处理
• 第一步:立即面罩加压给纯氧,手控通气(延长呼气时间),避免肺过度膨胀。
• 药物干预:
◦ 沙丁胺醇8喷吸入(需增加剂量至10喷);
◦ 肾上腺素0.1μg/kg静注(稀释至1:10万);
◦ 甲泼尼龙2mg/kg静注(起效慢,需早期使用)。
• 麻醉深度调整:追加丙泊酚1mg/kg或吸入七氟烷加深麻醉。
2. 鉴别诊断与动态评估
• 排除机械性梗阻:听诊双肺是否对称,确认导管位置、分泌物阻塞。
• 监测指标:PETCO₂波形(平台期抬高提示严重痉挛)、气道峰压(>30cmH₂O需警惕“寂静肺”)。
3. 后续通气策略
• 若痉挛持续,需重新插管并转为控制通气(低潮气量6-8ml/kg、延长呼气比1:3)。
• 避免使用新斯的明拮抗肌松(可能加重痉挛)。
预后结局
• 短期预后:本例经沙丁胺醇吸入+肾上腺素静注后,10分钟内SpO₂恢复至98%,哮鸣音消失,转入PACU观察2小时无复发,次日出院。
• 长期随访:术后1周呼吸功能正常,但需警惕远期气道高反应性风险。
• 经验教训:
◦ 术前需严格筛查呼吸道感染及过敏史;
◦ 高风险患儿拔管前预防性用药(激素+支气管扩张剂);
◦ 备好紧急气道管理设备(可视化喉镜、不同型号喉罩)
最后编辑于 03-26 · 浏览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