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从“脾虚湿盛”到“髓海失养”
渐冻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西医认为其与运动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但病因至今未明。
而在中医经典理论中,渐冻症的表现与“痿证”(肢体萎弱无力)高度契合。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追溯其核心病机从“脾虚湿盛”到“髓海失养”的演变过程,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一、中医古籍中的“痿证”:渐冻症的千年呼应
《黄帝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指出脾胃虚弱是痿证的核心病因。中医认为: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失职,肌肉失养,则四肢萎弱无力;
湿邪困阻经络:现代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易致脾虚湿盛,湿邪阻滞气血运行,加剧肌肉萎缩。

二、病机演变:从“脾虚湿盛”到“髓海失养”
中医认为,渐冻症的进展可分为两大阶段:
初期:脾虚湿盛,气血瘀滞,脾虚导致水湿内停,痰瘀阻络,患者出现肌肉跳动、乏力;此时若能健脾祛湿(如参苓白术散加减),可延缓病情进展。
后期: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肾主骨生髓”,久病及肾,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运动神经元失去濡养;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等重症,需补肾填髓以固本培元。

三、调护关键:中医“治未病”思维
早期干预:针对高危人群(如长期疲劳、湿重体质者),通过健脾祛湿(食疗推荐:茯苓山药粥)、艾灸足三里等调理体质;
固护元气:避免过度寒凉药物损伤脾阳,慎用苦寒泻下之品。
情志调节:肝郁气滞可加重病情,可通过五音疗法(宫调音乐)疏肝健脾。

【阳明扶正汤】纯中药口服独特的治疗方式,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效果更加显著。
该方剂不仅关注局部病变,更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善渐冻症的症状。
最后编辑于 03-20 · 浏览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