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药理学系列(3)多巴胺-假说中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却又是抗帕金森综合征的功

发布于 03-18 · 浏览 417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本帖谨在复习药理学过程中发现多巴胺于精神分裂症与帕金森综合征发病中存在相似受体但有着不同的效应做出讨论与分析,课本上关于这个的知识有些粗糙,斗胆以今晚所获进行一个心得的总结。

此时我将阳性症状(妄想,幻觉)看作为是中脑皮层与中脑边缘通路的过度兴奋的原因有两点:1.精神分裂症中的多巴胺假说提出精神分裂的阳性症状可能由于脑内多巴胺活动过度所致,而阴性症状为脑内多巴胺功能不足有关。2.氯丙嗪(抗精神病药,主要阻断D2受体)的一个药理作用是可以与中枢抑制性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带着疑惑我以此展开了文献的检索,发现了D2受体激活可抑制伏隔核等区域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以导致其对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如从丘脑或前额叶皮层传入)的抑制作用减弱,引发谷氨酸能信号脱抑制(间接兴奋效应)。

所以这个理论解释了D2受体本身是抑制性受体,其激活直接抑制神经元活动。但在特定环路中(如伏隔核):D2受体抑制GABA中间神经元 → 解除对谷氨酸能通路的抑制 → 下游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这种“去抑制”导致皮层-边缘系统信息传递过度活跃,表现为阳性症状的“功能亢进”。

现在我们明白了多巴胺对D2受体的激动主要产生的是抑制神经元的作用,但抑制了GABA能神经元导致其对谷氨酸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谷氨酸对中枢神经产生了兴奋作用,多巴胺起了间接兴奋的作用。

帕金森综合征呢?

病理背景下帕金森病中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导致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显著下降,引发基底神经节环路失衡。

此时纹状体中的D2受体(抑制性受体)激活不足 → 间接通路中的GABA能神经元(抑制性)过度活跃→ 增强对GPi/SNr的兴奋性输入 → GPi/SNr神经元放电频率和同步性增加(GPi和SNr是基底神经节的输出核团,通过释放GABA,向丘脑和脑干运动中枢发送信号。)而GPi/SNr过度释放GABA,强烈抑制丘脑神经元 → 丘脑无法有效激活皮层运动区(如运动皮层、辅助运动区)→ 运动启动困难。

这时不难发现多巴胺减少时,D2受体激动减少带来的GABA释放增多导致了运动中枢的抑制从而导致帕金森病,而L-dopa的治疗是利用多巴胺激动D2受体最终抑制GABA的释放而适当“解放”运动中枢,这时的多巴胺起到了对运动中枢间接兴奋的作用。

梳理这段知识之前还在纠结多巴胺在CNS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经递质,但随着深入的挖掘,发现知识的相关联性越来越多,也许从原理上理解机理要比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更加有趣一些,希望以后的药理书上能增加一些对琐碎知识点的解释(比如为什么癫痫患者禁用氯丙嗪等)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是我该恶补生理学了,时间不早今天到此为止吧,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有大佬能批评指正🥺

精神分裂症 (121)
帕金森症候群 (11)

最后编辑于 03-18 · 浏览 417

1 1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