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M | 体内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联合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现有治疗手段在促进功能恢复方面仍存在诸多限制。因此,探索新型神经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价值。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李建军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将体内神经重编程技术与运动训练相结合,为SCI修复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
创新思路
该研究基于体内重编程技术,通过原位过表达NeuroD1和Ngn2转录因子,诱导损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并联合负重训练,系统评估了两种干预方式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该联合治疗策略在行为学功能、组织学水平及神经可塑性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为SCI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

大鼠实验分组和程序
研究发现
联合干预显著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与单一干预相比,NeuroD1/Ngn2诱导的神经重编程联合负重训练显著改善大鼠的运动能力,包括步态对称性和负重能力提升。

BBB和DigiGait评估结果
运动训练增强神经可塑性:负重训练不仅促进了下肢的节律性运动,还可能通过刺激腰部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增强脊髓本体感受输入,进而改善运动功能。

免疫荧光
感觉功能改善促进运动恢复:联合干预组的机械刺激阈值显著降低,提示感觉功能的恢复可能在运动功能改善中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支持了感觉-运动相互作用的理论。

退爪阈值评估
优化神经重编程的时间窗口:在术后1周进行NeuroD1/Ngn2介导的神经重编程,可在保护性瘢痕作用减弱的阶段,有效促进功能恢复,优化SCI后的修复策略。

本文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
张文超、李万芳
最后编辑于 03-17 · 浏览 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