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颜色的水肿,务必要警惕日光性皮炎


野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联系必删除。

当前,野菜逐渐摆上餐桌,美味确实难却,味虽美,但务警惕吃野菜可能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哦,请看案例!

现病史:患者早晨食用野菜(米蒿,约一海碗)晒太阳约4-5h后出现双手发痒,随后自行应用“玉树(成分不详)”及“白酒”涂抹双手,瘙痒无减轻,随后用清水冲洗双手,逐渐出现双手、颜面浮肿,浮肿进行性加重,无呼吸困难,无声音嘶哑,无发热、咳嗽,无胸闷、憋喘,无腹痛、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
当地诊所给予“地塞米松5mg肌注、马来酸氯苯那敏10mg肌注,氯雷他定1片口服”,效果差,遂乘自家车来急诊,急诊血压157/108mmHg,查体口唇无紫绀,考虑水肿原因过敏反应,给于“5%葡萄糖250ml+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静滴,10%葡萄糖100ml+葡萄糖酸钙10ml静滴,0.9%氯化钠250ml+维生素C3.0g静滴,异丙嗪注射液25mg im ”,血常规:白细胞7.7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4%,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0.0%,急诊电解质:血钾3.5mmol/ L ,谷丙转氨酶12U/ L ,肌39. 7umol / L 。经皮肤科及我科门诊检查后,以“水肿待查”收入肾内科,发病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疑问:肾内科医生看水肿这么多年,这种类型的还是头一次见吧,“啥样的肾病”半天时间脸肿的给个“球”似的?还有轻度肿胀感、瘙痒。恐怕有过敏因素参与吧?
寻根问底:①有没有新用的化妆品?②吃啥药物了?③早晨吃的啥?唯一不同与以往的是,早晨吃了一大碗野菜(米蒿)。是不是吃这野菜导致的?
答案是对的:大量食用米蒿,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在身体暴露部位,尤其是接触阳光的部位,在光照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紫蓝色的代谢产物,其可以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类似于光敏反应,在阳光照射的部位分布,可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诊疗经过:①甲强龙80mg静滴;②西咪替丁静滴;③氯雷他定片;④大剂量维C静滴。经过系统抗过敏治疗3天后,症状与体征消失。
预后:植物日光性皮炎,最重要的是预防,防止过量食用野菜,吃野菜后,不要在阳光下暴晒,以免引发光敏反应。本病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常见引起光敏性的野菜:灰菜、苋菜、马齿苋、荠菜、蒲公英、紫云英、野芹菜等。
举一反三:植物日光性皮炎尚且如此,我们日常用的药物,也有因日光照射可能引发的过敏反应,主要是一些需要避光使用的药物。请看关于光敏性药物的相关介绍:光敏性药物是指在使用后,会使皮肤对紫外线(如日光)更加敏感的药物。这类药物可能引发光敏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过敏性反应。
1、光毒性反应,药物吸收紫外线后产生自由基或单线态氧,直接损伤皮肤细胞。光敏性反应表现:类似晒伤,如红斑、水肿、水疱等,通常在暴露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出现。常见药物: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2、光过敏性反应,药物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湿疹样皮疹,伴有瘙痒,通常在暴露后24-72小时出现。常见药物:磺胺类药物、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局部外用药物(如某些防晒霜中的成分)。
3、预防措施:①避免日晒:服药期间尽量减少阳光暴露,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②使用防晒霜:选择广谱防晒霜,并定期补涂;③穿着防护服:长袖衣物、宽边帽、太阳镜等有助于减少紫外线暴露;④咨询医生:使用光敏性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相关风险。
4、常见光敏性药物:①抗生素: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②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萘普生;③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奋乃静;⑤抗肿瘤药:5-氟尿嘧啶、长春碱;⑥其他:某些抗疟药(如氯喹)。
5、处理措施:①停药:出现光敏反应后,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②冷敷:冷敷可缓解皮肤不适;③使用抗组胺药:光过敏性反应可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瘙痒;④局部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皮质类固醇药膏减轻炎症。
最后编辑于 03-17 · 浏览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