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腹腔巨大占位手术全身麻醉要点及注意事项

发布于 03-16 · 浏览 574 · 来自 iOS · IP 新疆新疆

腹腔巨大占位手术因肿瘤体积庞大、解剖结构复杂及伴随的病理生理改变,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及文献报道,从麻醉前评估、术中管理到术后注意事项,系统阐述此类手术的麻醉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1. 多学科会诊与术前评估

腹腔巨大占位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病理状态。需联合外科、影像科、心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会诊,明确肿瘤性质、压迫范围及伴随疾病。例如,肿瘤长期压迫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可能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下肢淤血,甚至血栓形成。

关键评估指标:

 • 心血管系统:评估心脏功能(如超声心动图)、血压波动及外周血管阻力。

 • 呼吸系统:通过肺功能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评估限制性通气障碍风险。

 • 营养与代谢:纠正贫血(如输血)、补充白蛋白及电解质,改善患者整体状态。

2. 麻醉方案选择

 • 插管方式:因肿瘤压迫胃肠道,建议采用清醒气管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避免反流误吸。

 • 麻醉药物:优先选择对循环影响小的药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必要时联合椎管内阻滞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

3. 术前准备

 • 禁食与预防误吸:若患者未禁食,需评估胃内容物容量及pH值,必要时延迟手术或放置胃管。

 • 容量管理:术前预扩容(如羟乙基淀粉)以应对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

二、麻醉诱导与维持

1. 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管理

麻醉诱导时,腹肌松弛可能导致肿瘤突然移位,压迫解除后引发回心血量骤增或骤减。需采取以下措施:

 • 有创监测:置入桡动脉导管及中心静脉导管,实时监测血压、心排量及中心静脉压(CVP)。

 • 药物调控:缓慢推注麻醉药,诱导前静脉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3-0.1 μg/kg/min)维持外周血管阻力。

 • 体位调整:术前将患者左倾30°,减轻下腔静脉压迫,改善静脉回流。

2. 术中循环与呼吸管理

 • 血流动力学稳定:肿瘤切除前后易出现剧烈波动。切除前通过扩容(如胶体液)和缩血管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切除后需警惕复张性肺水肿,可预先给予呋塞米或限制液体输入。

 • 肺保护性通气:采用小潮气量(6-8 mL/kg)、适当PEEP(5-10 cmH₂O)及肺复张策略,预防肺不张和低氧血症。

 • 体温保护:使用暖风机、输液加温仪维持体温>36℃,避免低体温加重凝血障碍及苏醒延迟。

3. 内环境与器官保护

 • 肾功能保护: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维持尿量>1 mL/kg/h,避免肾前性肾功能不全。

 • 凝血功能管理:术前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中避免过度依赖肝素,必要时补充纤维蛋白原。

三、术后管理要点

1. 疼痛控制与早期活动

 • 采用多模式镇痛(如硬膜外PCA联合NSAIDs),维持VAS评分<3分,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呼吸抑制风险。

 •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2.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 呼吸系统:术后24小时内密切监测氧合指数,警惕肺水肿或肺不张。

 • 循环系统:持续监测血压及CVP,警惕容量过载或心功能不全。

 • 感染与出血:注意引流液性质及量,及时处理吻合口瘘或腹腔出血。

3. 营养与康复支持

 • 术后早期启动肠内营养,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 对合并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需动态调整代谢相关药物。

四、总结

腹腔巨大占位手术的麻醉管理需以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的循环与呼吸调控及细致的围术期监测,降低手术风险。未来随着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技术的应用,麻醉方案将进一步优化,为复杂腹部手术提供更安全保障。

最后编辑于 03-16 · 浏览 574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