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抓住血脂“金钥匙” 共推“三高”共管

发布于 03-15 · 浏览 1272 · IP 浙江浙江

抓住血脂“金钥匙” 共推“三高”共管

健康报,2025年3月12日(6)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开展15个专项行动。其中明确,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工作,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

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各地开展了系列创新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三高”共管新路径,并取得一定成效。当前,各地在推动“三高”共管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如何从临床出发,将“三高”共管落到实处?基层有哪些先进做法值得推广?3月9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两会精英汇——三高共管:基层实践与探索”在京召开。会上,多位专家为进一步推动“三高”共管、共筑健康防线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葛均波


用科研确定血脂管理目标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炎症反应、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多个方面,对于健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曾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更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和管理这个疾病。在“三高”共管中,高血压和高血糖的管理已经被纳入公共卫生保健体系,未来也应高血脂管理纳入

三高”共管是心脑血管医生第一要务。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任何一项管理不到位都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临床研究证实,LDL-C水平越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低。

目前,临床上治疗血脂异常以他汀类药物为主。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但在临床上,部分患者存在依从性差、记不住每日服药等情况,对于这部分患者,也可考虑使用长效降脂药物。

对于血脂管理的目标,医学界一直有些不同的声音,各种研究从未中断。LDL-C水平应该降至新生儿水平,即30~35毫克/分升,还是应该更低呢?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乃至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的主次作用如何?温度骤变、大气污染、昼夜节律紊乱及压力应激等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医学科研将明显加速,这些问题或许很快会得到解答。

全国政协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王宁利


建立眼科与慢性病关联数据平台


过去,致盲的主要病因是营养不良、沙眼等。现在,沙眼已经基本消失,却被代谢病取代。在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中,眼部并发症占1/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其中3000万~4000万患者出现眼底病变,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工作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其严重程度超出人们的普遍认知。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共同作用,极易引发全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眼部会出现剧烈疼痛。一旦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抢救窗口非常短,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眼睛不只是“心灵的窗户”,更是全身健康状况的直观窗口,眼底照片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健康相关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我们有望更高效地完成眼底读片工作,让眼底照相检测成为一项简单、可靠、费用低的体检或疾病筛查手段。未来,如果“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模式能纳入眼底照相,建立眼科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关联大数据平台,将有助于更精准地防控疾病,真正实现医防融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夏云龙


医保为基层慢性病管理助力


辽宁省大连市在基层慢性病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都是今年发现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问题,明年体检时依旧存在,这说明基层慢性病连续管理仍存在不足。

随着可穿戴设备、床旁检测技术、手机App等的出现,基层医生未来有望实现对慢性病患者高效、动态的闭环管理,提升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测水平。

此外,医保政策可以为基层慢性病管理提供更大助力。由于大连市将社区家庭医生门诊报销比例提高至85%,而三甲医院慢性病报销比例为65%,2024年社区的门诊量首次超过三甲医院。由此可见,医保政策对于百姓就诊行为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处长 王南南


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初见成效


近年来,山东省探索了“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的基层实践。“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六病”即冠心病、脑卒中、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自2021年起,山东省积极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工作,印发一系列文件,从组织规划、具体实施到全面推动均进行了详细部署,同时配发《“三高共管、六病同防”诊疗路径与一体化服务指南》等技术规范。

目前,山东省建设“三高”中心322家、“三高”基地1908家、“三高”之家29654个,落实“三高”患者风险评估、“三高”患者精准分类签约,同时加强基层“三高”用药配备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患者签约人数分别为752万、307万和294万,其中“两高”和“三高”共患人数分别为280万、91万。通过医防融合,山东省努力推动一体化服务模式的落地,促进健康关口前移。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调整饮食是防治“三高”的关键


中医文献里没有关于高脂血症的记载,也没有用药治疗的经验。过去,人们饮食简单、适度,以谷物为主,很少出现血脂异常的问题。因此,今天“三高”防控,中医仍秉承“治未病”的理念,重点关注饮食管理,从根本上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的基本原则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谷物为主食,水果为补充,肉类适量食用,蔬菜调节脾胃功能。但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严重背离这一原则,脂肪摄入过多,引发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疾病。比如,过去人们能放心吃卤煮火烧,而现在大家却不敢多吃,根本原因是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医还强调“五味调和”,饮食须酸、苦、甘、辛、咸适度搭配,避免偏食。不同地域人群饮食习惯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能随意照搬其他地区的饮食方式。此外,饮食还要顺应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做到顺天时而为。当前,很多人只注重“迈开腿”,却不注意“管住嘴”。事实上,防治“三高”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 刘梅林


合理用药让“三高”患者获益


目前,他汀类药物依然是“三高”共管的药物治疗基石,但有些患者存在不耐受或坚持困难的情况,此时可考虑使用其他替代药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用药可以使患者获益,尤其是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除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应得到更多重视,应将其列为管理的次要目标,并加强科普宣传。

在“三高”共管的过程中,老年患者管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要考虑患者血压、血糖的控制,也要兼顾药物的经济成本、不良反应及患者依从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个体化治疗策略。此外,在我国老年人群的药物剂量选择上,不能简单跟随西方标准,应进一步研究适合中国人的剂量规范,真正做到合理用药,保护老年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 周玉杰


技术创新推动血脂有效管理


要持续降低“三高”患病率,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我们仍需探索更具体的实施路径,尤其是要对高血脂进行更好的管理。

从医疗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明确在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最适宜的胆固醇控制目标,也需要明确对于不同的患者群体,用什么样的干预方法是最好的。因此,医务工作者需要围绕“三高”共管这个主题,结合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共同探讨统一的血脂管理诊疗意见。

基层的角度看,高血脂管理目前仍面临一些困难。比如高血脂的知晓率、达标率、用药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通过继续教育等手段,提高基层医生管理高血脂的能力,让他们形成血脂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紧密相连的理念,进而通过血脂的有效管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随着医药科技飞速发展,降血脂药物不断推陈出新,注射一次即可维持一个月甚至半年疗效的新药已经出现。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更进一步,通过敲除PCSK9基因,即可实现“一针管终身”的效果。相信这些新进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一定能为未来的血脂管理提供巨大助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陈桢玥


将血脂管理落实到基层


目前,“三高”共管中最不理想的是血脂管理。这与血脂监测不便、患者无症状、患者对药物安全性存在顾虑等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将“三高”共管落地基层并实现精准管理,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我们在临床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采用人工智能赋能一些插件或App,帮助基层医生进行心血管临床危险分层,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此外,上海市的一些医院在化验单上备注了心血管临床危险分层及相应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同时还加印了科普视频二维码,患者在候诊时可扫码学习相关知识,以提高对血脂管理的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

“三高”共管落实到基层,人员培训和政府支持十分关键。希望通过政府层面推动,将血脂管理与血糖、血压管理并重,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周萍


有效落地需要“组合拳”


调研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能较早在基层落地并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两个疾病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录。但由于资源有限,选择适宜疾病、适宜卫生技术进入目录至关重要,需要有充分且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并形成国家级权威的疾病管理指南与广泛的行业共识,同时兼顾经济学评价等多维决策证据。

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然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警示血脂异常管理已十分紧迫。《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与《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的相继出台,为血脂异常管理提供了权威的指导。

慢性病管理,特别是慢性病共病管理对医疗服务连续性的要求更高,基层医生也迫切希望能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在慢性病管理上的职责分工与协同机制,明确界定转诊标准,促进上下联动更加顺畅、高效。

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入创新药物及新技术、优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强化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建设、创新完善支付体系、加大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等,都是加强“三高”共管有效落地的重要举措。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冷松


女性血脂异常亟待深入研究


2024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量达7万人次。

基于长达12年的体检队列数据,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慢性病轨迹挖掘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追踪分析“三高”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12年中,相关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长仅见于血糖;血脂水平的增长仅在女性群体中具有明显意义。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女性血脂异常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报记者 尤颖康 王千惠 整理

img


葛均波



img

周萍

img

陈桢玥

img

周玉杰

img

刘梅林

img

刘清泉

img

冷松

img

王南南

img

夏云龙

img

王宁利

高脂血症 (111)
高血压 (698)
心血管疾病 (24)
糖尿病 (610)
肥胖症 (61)

最后编辑于 03-15 · 浏览 1272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