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眼科术前谈话经验分享(马上要面对患者独立谈话的医生)

发布于 03-15 · 浏览 844 · IP 江西江西

术前谈话(术前必要的程序)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围手术期最重要的环节)

目的:

让患者及家属对病情、治疗方案、可能并发症、恢复情况等有基本的认知;

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稳定情绪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患者及家属与医生建议盟友关系,共同对抗病魔;不是孤立关系。

技巧:只要做到真心、真诚去沟通。全程对患者及家属(有目光交流)进行,谈话前做好手术相关内容的充分准备,足矣。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希望大家取长补短。

首先:谈话签字时间确认/提前和患者及家属预约谈话时间:(通常在术前24小时,因为理论上来讲只有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那一刻开始,才真正同意手术,可以开始做手术准备了)

(例如告知:明天下午需要手术,今天上午检查完后,下午14点左右把手术签字签了,特别是高龄的老人家,患者和家属(能做主签字的)都要在,提前约好,以免没有家属在场的情况)

谈话签字场地确认/固定的谈话室(应具备有效的摄像头,可记录谈话过程和录像录音)现在住院部是固定在检查室(符合谈话室基本要求)

正式开始谈话前:

一、招呼:自我介绍,确认患者及家属身份;(签字对象能否有效)如果家属说不能做主,那就等能做主的家属来)

我是XX医生:是你(妈妈或儿子或丈夫等)的管床医生或手术医生,患者XX你好,家属XX你好(确认家属与患者关系再打招呼);相互有个初步印象。

二、告知谈话签字目的:患者因为XX疾病有手术适应症住院的,现在已经完善了术前检查,预计是安排明天下午手术,那么在手术前,我们会进行一次术前谈话;这也是术前的一个必要程序(医生义务告知病情,患者及家属有权知晓病情);主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疾病,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和并发症,替代医疗方案,术中使用的耗材,费用等等和手术相关的问题,所以接下来谈话,需要大家认真的听一听,不懂的可以问,我也会用你们能听懂的方式进行讲解。

三、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手术方案、并发症、恢复效果预测等等告知;

借助眼球模型:讲解出疾病的位置,如何通过手术的方式解决疾病,这个过程有什么风险,术后恢复多久;手术时间多久,术中、术后疼不疼,缝线与否,是否拆线等等的告知;


眼科白内障为例:首先告知眼球的成像基本原理,手电筒的光对着模型角膜晶体光线可以进入视网膜通过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然而白内障是眼球的这个地方发生病变(眼球模型的中间这个透明的凸透镜:叫做晶状体,因为各种原因衰老、变性、病变而发生晶状体变性,变得混浊不透明,视网膜视神经或者说大脑不能接收到外边的光线、风景、物体的信息;导致看东西模糊)这个晶状体混浊就是我们俗称的白内障);

 

目前白内障无法被药物治疗变得透明,例如白头发不能通过药物长出黑头发一样;

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手术,把混浊的晶状体摘除,植入一个透明的人工晶状体去替代,就能恢复视力;

摘除的方式:目前主流的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通过2-3mm的切口,进入眼内把混浊的晶状体通过超声波的形式震碎、乳化变成粉末一样吸除,在通过2-3mm的切口植入人工晶状体)我们医院就是用的这种方式。

有人会问,还要植入晶体到眼睛里,帮我摘除白内障就行;实际不是这样,摘除混浊的晶状体,不植入晶体是看不清的(除非是本身不适合植入晶体,通常都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比喻:就像照相机镜头坏了,取掉镜头就能照相了吗?那是要换个新镜头才能照相。)

因为晶状体本身是凸透镜,像镜片一样是带度数的(平均约1900度),而每个人的眼球大小不一样,有的人近视,有的人远视等,所以每个人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也不一样,就像配眼镜一样,是要选择自己合适的度数,这个通常医生会根据你们自己的检查结果,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度数。

 人工晶体类型:

当然这里人工晶体选择:还分很多种,这需要个性化选择(需要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经济实力、认知水平推荐)

普通球面晶体:矫正球镜

非球面晶体:矫正球镜、抵消球差(夜间视力)

散光矫正晶体:(对于有散光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远视力)

多焦点晶体:(对于有看近需求,不想依赖花镜的患者)

三焦点晶体:(对于视力有较高要求,远中近视力要求者)

散光晶体以上的功能型人工晶体:由于医保的限制,使用只能在门诊全自费,而且需要定制晶体后再预约手术;

人工晶体寿命:通常来说一辈子、终身;极少发生排斥反应;

手术有什么风险吗?

任何手术大小,都有风险;

麻醉意外(全身麻醉+麻醉师谈话/:球后麻醉需要提及:隔着皮肤进针,将麻药注入眼球后麻醉相关神经完成止痛后进行手术操作,这个操作可能会出现球后出血,视神经损伤,甚至失明,发生率不高。因为麻醉操作我们按照标准操作进行,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个体差异,但不麻醉忍痛手术不现实;

心血管意外:极少,对于有全身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重点强调放松,别紧张,因为紧张会血压增高,增加风险)在家都有可能脑出血,在手术室发生也是有可能,一旦发生立马停止手术,转内科治疗。


白内障手术一般来说风险较小,因为是显微镜下手术,只在眼球上进行的微创手术;

手术过程10-20分钟,对全身的影响相对较小;

出血:通常仅仅只有切口处有少量出血(血管很细,所以出血不担心),一般2周左右消退;但是术中有一种出血比较凶猛,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这个很可能眼球不保(通常发生在术中,突然头、眼球转动,高度紧张,憋气,血压高等;发生率:0.02-0.03%)所以只要术中放松,有不适,随时跟医生护士交流就好;

疼痛:大多数人得体会是手术过程没啥感觉,而疼痛的感觉通常是手术结束以后,撕贴膜的时候(就是手术当中贴在眼睛周围接术中使用过后的装废水的袋子(防止颜面部头发弄湿),紧贴皮肤,所以撕下来会有些疼,就像撕胶布一样,睫毛、眉毛会撕下几根;不过也都会重新长出来的。手术基本不会有明显疼痛,就算有,及时说话告知,随时可以加麻药;

感染:只要有伤口,就有可能感染发炎,手术的切口再小都需要时间愈合,在愈合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感染(比如切口污染,碰到水、异物,加上本身糖尿病感染风险高),就会眼红眼痛,如果感染渗透到眼内,造成眼内炎,甚至眼球都保不住;

所以手术前一天就开始滴眼药水(正常结膜囊是有细菌的,因为没有切口所以不怕感染,但是一旦手术做切口,就有可能发生感染,所以为了提供更加安全的手术环境,术前就是开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把条件致病菌杀死),术后需要注意卫生(特别是术后2周以内,切口愈合的关键期),术后需要滴1个月左右(基本愈合)的眼药水;

手术前按时滴眼药水,术中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按时滴眼药水,定期复查;

就是对手术最大的保障。

 

手术效果(期望值):重点降低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期望值,越低越好,但又不能丧失期望值。

比如白内障:手术是为了提高视力;在没有手术并发症的前提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也有少部分视力不提高的(利用眼球模型沟通。如:1.晶状体是透光作用的器官,成像是靠视网膜视神经组织,现在是视网膜被混浊的晶状体挡住光线,所以感觉模糊,如果你眼睛的视网膜是相对健康的,那术后视力会提高的,如果视网膜有病变,那即使换上透明的人工晶体,视力也不会提高;2.眼睛是大脑支配的器官,如果你支配眼睛的大脑也出现了退化,那白内障手术成功,你也看不清;3.最简单的沟通:就是眼球是一个精密器官,白内障手术只是把眼球中的1个小零件更换1个新的,并不是重建一个新的眼球,所以只要其他部件没有明显退化,萎缩,病变,视力都会有明显提高;4.因为白内障会遮挡眼球后方的结构,术前不能清晰的检查,也就是说患者看不清外面,医生和设备也看不见里面,只能手术完才能检查清楚,所以术后的恢复现在都是靠预测,但是这种预测大多数是相对准确的(通过矫正视力,通过光反射,红绿色觉等等,但也有少数特殊无法被预测的情况);

 

其他相对少见的并发症:

不能植入人工晶体:高龄,曾经外伤可能不能植入,需二次手术植入晶体:概率1%;

干眼症:少部分人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眼部不适,可能和术后眼部恢复,睡眠时间,用眼时间有关系,可能术后眼睛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就是会觉得干涩,疲劳,痒,流泪,异物感等等,通常不需要过度紧张,一般1-3个月通常会消失;可以滴人工泪液缓解。

视力恢复缓慢:个体差异,大多数术后1周-1月视力逐渐稳定。

后发性白内障:术后再次出现视物模糊,如果是后囊膜混浊,5-10%概率,通常在术后6个月以上发生,可以在门诊通过激光解决。

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

因为没有人可以确保未发生的事情,都是希望获得最好得结果。

所以医生既做了最坏的打算,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和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手术。

 

四、总结:手术眼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手术可能的并发症、手术的效果、期望值管理;

五、签字签:再次确认:听懂我说的这些并发症吗?你同意做这个手术吗?同意双方签字;

六、签字后:嘱患者回病房休息,或做术前准备,放轻松,既要对手术抱有信心,也要对手术有一定的敬畏;

眼科手术谈话经验总结(白内障术前谈话).docx (19 KB)
白内障 (376)

最后编辑于 03-15 · 浏览 844

3 17 1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