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92岁男性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思考

发布于 03-14 · 浏览 1293 · 来自 iOS · IP 新疆新疆
iconDRG_Algiatrist 推荐

病例信息

病例简患者男性,92岁,体重62kg,ASA分级Ⅲ级,拟行右侧髋关节置换术。既往史:频发房性早搏(Holter示24小时房早总数>500次)、高血压病史20年(规律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于140-150/80-90mmHg),30年前曾行腰椎间盘手术。术前检查: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房性早搏;心脏超声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F 55%);肺功能示轻度限制性通气障碍;血肌酐98μmol/L,估算GFR 45ml/min。

一、术前评估要点

1. 心血管系统精细化评估

 • 动态心功能评估:结合心脏超声(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F 55%)及动态心电图(频发房早),术前需评估患者对容量负荷的耐受性。对于合并舒张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建议术前行NT-proBNP检测,若>450pg/mL提示心衰风险,需调整液体管理策略。

 • 抗凝与降压药调整:术前停用ACEI/ARB类降压药(如缬沙坦)以减少术中低血压风险,但氨氯地平可继续使用;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需权衡出血与血栓风险,必要时桥接低分子肝素。

2. 呼吸系统预康复

 • 肺功能优化:术前3天指导患者进行吹气球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以增加肺活量,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改善气道反应性。

 • 气道评估:因腰椎手术史可能限制颈部后仰,需备视频喉镜及喉罩,并提前口腔检查松动牙齿,防止术中脱落导致气道异物。

二、麻醉诱导与维持的关键细节

1. 诱导药物选择的依据

 • 依托咪酯 vs 丙泊酚:选择依托咪酯(0.2mg/kg)而非丙泊酚,因其对循环抑制更轻(尤其适用于EF<60%患者),但需注意单次剂量≤14mg以避免肾上腺皮质抑制。

 • 肌松药精准化:罗库溴铵(0.6mg/kg)起效快且可通过舒更葡糖钠快速逆转,但需监测TOF值,避免老年患者因乙酰胆碱受体减少导致的肌松残余。

2. 麻醉深度与循环管理

 • BIS目标值分层:切皮期维持BIS 40-50,深部操作(如髋臼扩髓)时短暂加深至BIS 30-40以抑制应激反应,但需避免长时间BIS<30增加术后谵妄风险。

 • 血管活性药物联用:去甲肾上腺素(0.03-0.05μg/kg/min)基础上,备用血管加压素(0.01-0.03U/min)应对顽固性低血压,尤其适用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血管张力低下患者。

三、术中重点监测与干预

1. 血流动力学监测升级

 • 有创动脉压监测:桡动脉置管实时监测血压波形变异度(PPV),若PPV>13%提示容量反应性,指导限制性液体输注(晶体液≤10ml/kg,胶体液≤5ml/kg)。

 • 经食道超声(TEE):对于频发房早患者,术中突发血压下降时需紧急排除心包填塞或急性心梗(观察室壁运动异常)。

2. 肺保护通气策略细化

 • 参数个体化: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吸气压力≤20cmH2O,呼吸频率12-14次/分,I:E=1:2.5,每小时实施手法肺复张(持续30秒,压力30cmH2O)。

 • 氧合与CO2管理:维持PaO2 100-150mmHg(避免高氧损伤),PaCO2 35-45mmHg;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警惕CO2气腹压力(若联合腹腔镜)导致的高碳酸血症。

3. 体温与凝血功能维护

 • 主动加温措施:使用充气加温毯(38℃)+输液加热装置(42℃),核心体温维持≥36℃,避免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体温每降1℃,凝血因子活性下降10%)。

 • 血栓预防强化:术中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输血,若MA值<50mm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足,需输注血小板;同时启动IPC(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

四、术后复苏与并发症防控

1. 苏醒期风险管理

 • 肌松逆转时机:术毕TOF≥0.9且四个成串刺激均出现后方可给予舒更葡糖钠(2mg/kg),避免老年患者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的再箭毒化。

 • 拔管标准升级:除自主呼吸恢复外,需满足氧合指数(PaO2/FiO2)>300,咳嗽反射灵敏(通过声门下吸引触发),且RASS评分≥-1分。

2. 多模式镇痛优化

 • 区域阻滞强化:在髂筋膜阻滞(0.375%罗哌卡因30ml)基础上,追加术侧腰丛阻滞(0.2%罗哌卡因20ml),使静息VAS≤3分且运动时VAS≤5分。

 • 阿片类药物限制:术后24小时内舒芬太尼总量≤0.5μg/kg,联合帕瑞昔布(40mg q12h)及加巴喷丁(100mg qn)抑制中枢敏化。

3. 术后谵妄(POD)综合预防

 • 药物干预:避免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改用右美托咪定(0.2μg/kg/h术后镇痛泵)降低POD发生率;术后第一天晨起检测血清S100β蛋白,若>0.5μg/L提示脑损伤需神经保护治疗。

总结与讨论

通过个体化麻醉策略,综合控制心血管风险、优化药物代谢管理,并采用肺保护及多模式镇痛,成功规避了高龄患者常见并发症。核心经验包括:

1. 术前多学科协作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2. 短效药物联合血管活性药可平衡麻醉深度与循环稳定;

3. 区域阻滞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

该帖还没有疾病标签去添加

最后编辑于 03-14 · 浏览 1293

3 9 5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