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认识B型主动脉夹层
♦B型主动脉夹层(AD)介入术后远端破口的处理是临床中的难点,其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以下从危害、处理方法和各方法优劣进行系统阐述:
一、远端破口未处理的危害
1. 持续性假腔血流:远端破口未封闭时,假腔持续受血流冲击,导致夹层进展、主动脉扩张甚至破裂。
2. 主动脉瘤样扩张:假腔壁薄弱,长期血流灌注可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显著增加(死亡率高达80%)。
3. 器官缺血:假腔血流可能压迫真腔,导致腹腔脏器(肠系膜、肾脏)或下肢缺血。
4. 血栓形成与栓塞:假腔内血栓脱落可引起远端动脉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
5. 术后再干预率高:研究表明,远端破口未处理者,5年内再干预率可达30%-50%。
二、目前处理方法及优劣对比
1. 保守治疗(药物控制)
- 原理:通过控制血压(β受体阻滞剂、ARB/ACEI)和心率,降低主动脉壁压力。
- 优点:无创,适用于破口小、假腔血栓化趋势良好的患者。
- 缺点:对血流动力学活跃的破口无效,长期效果差,无法阻止主动脉扩张。
2. 外科手术
- 原理:开胸/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直接切除病变段主动脉。
- 优点:彻底消除破口,适用于复杂解剖(如累及内脏分支)。
- 缺点:
- 创伤大,围术期死亡率高(10%-20%)。
- 术后并发症多(截瘫、肾功能衰竭等)。
- 仅适用于特定病例(如年轻、一般状态佳者)。
3. 介入治疗
(1) 覆膜支架延长(TEVAR)
- 原理:向远端延长覆膜支架覆盖破口。
- 优点:微创,即刻封闭破口,降低假腔压力。
- 缺点:
- 可能覆盖重要分支(如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需结合分支保护技术(如烟囱支架)。
- 远端主动脉扭曲或直径过小时,支架贴壁不良导致内漏。
- 长段支架增加截瘫风险(脊髓缺血)。
(2) 假腔栓塞技术
- 方法:经皮穿刺假腔,注入弹簧圈、栓塞剂(Onyx胶)或生物胶。
- 优点:促进假腔血栓化,减少主动脉扩张。
- 缺点:
- 操作难度高,需精准定位破口。
- 栓塞不完全时易复发。
- 栓塞剂可能误栓分支血管。
(3) 分支支架技术(如CAST)
- 原理:在覆膜支架基础上,使用分支支架保护内脏动脉。
- 优点:保留分支血供,适用于破口邻近重要分支者。
- 缺点:
- 技术复杂,需个体化定制支架。
- 费用高昂,远期通畅率需长期随访。
(4) 开窗/原位开窗技术
- 原理:在覆膜支架上开窗或术中穿刺开窗,保留分支血流。
- 优点:兼顾破口封闭和分支保护。
- 缺点:
- 开窗位置需精准匹配解剖,操作风险高。
- 内漏发生率较高(5%-15%)。
(5) 血流导向装置(如多层密网支架)
- 原理:降低假腔血流速度,促进血栓形成。
- 优点:避免覆盖分支,适用于多破口或弥漫性病变。
- 缺点:远期效果待验证,费用高。
4. 杂交手术
- 原理:结合外科旁路术(如内脏动脉转流)和介入治疗。
- 优点:解决复杂解剖问题,扩大介入适应症。
- 缺点:创伤大于纯介入,需多学科团队配合。
三、未来方向
1. 生物可降解支架:减少远期并发症。
2. 3D打印定制支架:精准匹配解剖。
3. 基因/分子治疗:抑制主动脉壁炎症反应,延缓扩张。
♦总结
远端破口处理需个体化评估,优先选择介入手段,结合患者解剖特点、破口位置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对于复杂病例,多学科协作(心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特殊的病变+有脑洞的团队+有创新的企业+有信任的患者=化繁为简的成功!
最后编辑于 03-14 · 浏览 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