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认为,三甲医院太多太乱,建议实行“总量控制+配额管理”,你怎么看?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医疗机构都在争上等级,一级创二级,二级创三级,于是乎三甲医院大量涌现。
但平心而论,当前新晋的三甲医院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年从事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南充市副市长欧阳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三甲医院创建与管理、运营与服务主要存在五方面问题导致。

一是等级建设失序,缺乏梯次区分。全国三甲医院数量从2015年不到1000家激增至2024年底的1650家。全国县级医院共1600家,其中三级医院600家,占比37.5%,三甲医院248家,占比15.5%。导致省、市、县三级医院功能定位不清、资源配置失衡,部分地方盲目追求三甲,甚至有地级市“县县全是三甲”。
二是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能力弱化。部分县(市)将财政和人才资源过度集中于三甲医院创建,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投入不足,“虹吸效应”明显,部分县域患者外流率相对较高,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比不足50%。三甲医院盲目扩张床位(部分县医院床位数超2000张)与人才争夺,加剧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结构性矛盾。
三是医疗费用上涨,加重群众负担。三甲医院执行更复杂的诊疗定价体系,收费标准提高,例如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分级服务费等较二级医院普遍上浮10%-30%,导致患者就医次均费用增加,同时增加了医保支付压力。
四是标准执行僵化,动态管理缺位。部分县医院通过硬件“突击达标”,但重症救治能力、科研创新水平等核心指标与省、市级三甲存在显著差距。同时,三甲医院评审动态退出机制不完善,部分医院评后管理松懈。
五是绩效导向偏差,公益性职能弱化。部分医院为通过评审,片面追求“高精尖”技术,忽视基础医疗服务。绩效分配过度依赖经济指标,导致过度医疗、科室逐利等问题频发。
为此,欧阳梅建议:一是建立差异化分级体系。细化国、省、市三甲医院功能定位,县级医院原则上不参与三甲评审,重点提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强化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强化监测和退出机制。三是加强区域医疗规划,对三甲医院设置实行“总量控制+配额管理”。
笔者认为,之所以我们的医院热衷于升级晋等,一个根本原因还是大医院扩张导致行业内卷,医疗卫生资源(比如高级职称分配、医疗服务收费、医保支付标准、设备设施配置等)配置与医院等级挂钩,甚至医院领导级别都与医院等级有关。实际上,关于当年我国开始实行医疗机构等级管理进行等级评审时,明确规定,位于区县的县级医院只能是二级医院,位于乡镇的乡镇医院只能是一级医院,只有收治多县区病员的医院才能设置三级医院。而医院的“甲等”或“乙等”是医院规模和内涵水平的体现,如今有点儿乱套。
大家以为呢?
更多两会相关的医疗建议,还可以去 两会医疗建议专区>> 参加讨论
最后编辑于 03-13 · 浏览 37.4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