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没有自尊

毛姆曾写,“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这句话在手术室里也同样适用,不分资历年龄。
年轻时刚开始跟手术,被骂是常有的事情。
术野关注不充分、配合不及时、拉钩不老练……手术每多一场,就多质疑自己是不是医学生一次。
带教老师骂完主刀医生骂,自尊心挣扎了一段时间后,也就释然。
一是因为明白老师们的气性,对事不对人,二是多了种初生牛犊的坦荡,反正光脚不怕穿鞋,挨训多学得也多。

图片来源于 83版射雕英雄传
最后则靠一些“阿Q精神”支撑,想到主刀大致也是这样过来的,心里也就平衡。
于是,持续拉钩、永久站立、间接挨骂,构成了最初的医生生活。
春夏秋冬,直到自己也成为主刀医生,才开始明白,能在手术室里毫无顾忌放下自尊的日子怎样难得。
当没有人再为你兜底,手术室里也再没有人能批评你时。
你越应该明白,手术室里没有自尊可言。
年轻求学时的自尊放下容易,它像湖上的一层縠纹,风止了也就散了,不伤根本,反而有助人沉静下来。
可年龄渐大,过往的经验促使你成为一个好医生,但人的自我也愈坚固,又想起身旁还有那么多双后辈的眼睛看着你。
不念及自尊,何其艰难。

可恰恰让一个专家真正成为专家的,不仅是大量的经验、精准的直觉,更关键的是,知道什么时候力有不逮,知道什么时候求助于人。
年轻医生犯错总是因为经验不足,到我们这个年纪,犯错却是因为过于相信经验。
所以,在剖开患者腹腔的同时,你也要剖开自己,真诚地去面对他。
这种时刻一味维护自尊,自尊也就不成自尊,反成我执。
一个合格的医生,是要以患者的真正受益为基础的,这样朴素的道理年轻时容易明白,资历越深却越难清晰。
为什么?因为人的自我会越来越坚固,所以说手术里没有自尊,其实应当说没有自我。

手术做得越久,医生越应该明白,自我本质是缥缈的,无论这个自我过往帮你取得怎样成绩、如何地位,它都不应当是坚不可摧的。
苏轼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大抵如此。
行文此刻,恰好看到丁香园讲述伦敦国王学院医院上级医师误诊,拒绝icu会诊而导致13岁女孩因胰腺损伤去世的故事,五味杂陈。
即使贵为英国最好的治疗儿童胰腺损伤的医院,即使是高年资的专家,也会误诊,也要犯错。
所以,真正为医者没有什么我执,比起自我的真实性,他们更相信腹腔中流动着的血液、跃动着的脏器,才是更真实、也更本质的所在。
最后编辑于 03-12 · 浏览 31.7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