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伤寒论》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为内虚水郁,是常见病理状态,剑突部位嘈杂不适为常见症状。慢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多见气血两亏、面色蜡黄,如果伴随肝胆受累,容易出现全身黄疸。
条文描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等疾病,不同的是现代医学关注的是局部的问题,而《伤寒论》则更注重慢性病的全身基础性问题。
《伤寒论》始终把机体看作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强调全身功能状态的一致性是六病理论划分人体功能状态的基础。病机的概念包含全身虚实状态和循环状态,治疗当然也同样兼顾全身与局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明系统具有统一性,张仲景在1800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既能认识到全身功能状态的统一性,又能把握各个局部的差异性,这样的认识方法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而现代医学却只孤立的看到差异的局部,忽略了统一性,忽略了各部之间的联系。
比如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现代医学只关注肾小球和细胞的改变,治疗也主要是激素冲击疗法,病理与治疗没有直接关系。人体有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为什么慢性病理改变却能持续存在,就是因为病机的存在阻碍了这种修复能力,所以改善病机就能使得慢性病好转甚至痊愈。把这样的医学理念引入现代临床,我们对类似慢性肾炎等疾病的治疗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认为《伤寒论》病机对病理的认识比较粗浅,但现代医学重视的精细病理改变却都是在《伤寒论》病机的基础上存在的,这个基础决定了现代医学所谓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全身状态决定局部状态、基础状态决定高级状态的关系。
不论自发还是自觉,只有通过病机的调整,才是根治疾病、防止复发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应用《伤寒论》理念治疗慢性病得出的结论,是中华瑰宝的伟大之处。
最后编辑于 03-11 · 浏览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