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MedComm-Future Med封面文章 | 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治疗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发布于 03-10 · 浏览 1303 · IP 北京北京
img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癌症。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类型,因预后极差被称为“乳腺癌之王”。TNBC的治疗最初主要依赖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手术是早期TNB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新辅助治疗(指在手术前进行的治疗,主要目标是缩小肿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的引入为TNB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然面临治疗反应异质性、耐药性、治疗相关毒性和生物标志物缺乏等挑战。该封面文章系统总结了近来TNBC新辅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使其对传统内分泌及HER2靶向治疗无效,导致治疗选择有限,临床结局不佳。然而,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持续推进,TNBC的新辅助治疗策略经历了从传统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治疗的范式转变,显著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和长期生存获益。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余运芳博士、汪颖教授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伟教授团队MedComm-Future Medicine期刊发表了题为“Neoadjuvant Strategies for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封面文章,系统地回顾了TNBC新辅助治疗的历史演进、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img

点击此处获取完整论文原文

1. 传统化疗时代:铂类药物的突破与局限

在TNBC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的情况下,化疗长期以来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蒽环类(如阿霉素、表柔比星)和紫杉类(如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构成了TNBC标准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基石,pCR率可达35-45%。随着对TNBC分子特征的深入研究,铂类药物(如卡铂、顺铂)因其通过诱导DNA损伤的独特机制,在提高pCR率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潜力。多个里程碑式研究验证了其临床价值:

● CALGB 40603 研究: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加入卡铂,pCR率由46%提升至60%。

●GeparSixto 研究:卡铂的加入使pCR率从37%提高至53%,但伴随更高的血液学毒性。

●BrighTNess 研究:卡铂+PARP抑制剂Veliparib联合化疗未显著优于单用卡铂,但卡铂本身仍显著提升pCR率。

尽管铂类药物的应用已成为TNBC新辅助治疗的主流选择,但其血液毒性和耐受性问题仍需优化,剂量调整和联合策略的探索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 靶向治疗时代:精准医学的崛起

尽管铂类药物在TNBC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TNBC的高度异质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针对特定分子通路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他拉唑帕尼):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在携带BRCA突变的患者中展现卓越疗效。BrighTNess试验显示,PARP抑制剂联合化疗提高了pCR率,但单药疗效有限。

●AKT抑制剂(如Ipatasertib):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在FAIRLANE研究中展现一定疗效,但受限于样本量较小,尚需进一步研究。

●抗血管生成治疗(如贝伐珠单抗):CALGB 40603研究显示,其可提高pCR率,但对长期无病生存(DFS)无显著改善,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TROP-2靶向ADC Sacituzumab Govitecan(SG)在NeoSTAR研究中pCR率达30%,展现出极大临床潜力。

靶向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精准筛选适合人群的生物标志物,优化治疗组合,提高疗效并降低耐药风险。

3. 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突破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为TNBC带来革命性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通过解除PD-1/PD-L1介导的免疫抑制,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

●KEYNOTE-522研究: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pCR率提高7.5%,并显著延长事件无病生存期(EFS)。

●IMpassion130研究: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在PD-L1阳性TNBC患者中延长总生存期(OS)。

●GeparNuevo研究:Durvalumab尽管未显著提高pCR率,但显著改善了长期生存(3年iDFS 85.6% vs. 77.2%)。

免疫治疗的挑战在于优化联合策略,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治疗耐受性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

4. 未来展望:多维度联合治疗与精准医学的深化

随着TNBC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精准医学正成为TNBC治疗的核心策略。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优化生物标志物筛选,精准识别适合特定治疗方案的患者;

●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组合方案;

●降低治疗相关毒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应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优化个体化治疗决策,提高精准治疗水平。

5. 总结与展望

TNBC的新辅助治疗正从传统化疗逐步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多模式联合治疗发展。精准医学将成为未来TNBC治疗的核心策略,随着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和新型治疗组合的优化,TNBC患者的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

img

该图展示了当前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介绍

img

余运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副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获得2024年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科技研发奖。专注于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临床肿瘤免疫及靶向治疗研究。担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乳腺肿瘤内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MedComm - Future Medicine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科学技术局项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科研启航项目、作为项目骨干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骨干揭榜广东特支计划省卫生健康委“领军人才”。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并列)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JAMA Network Open、EBioMedicine、EClinicalMedicine、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MedComm等SCI期刊发表50余篇,总IF>400。获得美国临床肿瘤学ASCO Merit Award、欧洲肿瘤内科学ESMO Asia Merit Award、ESMO Immuno-Oncology Merit Award、ESMO Merit Award、ESMO Breast Cancer Merit Award;获得ESMO、ESMO Asia、ESMO Immuno-Oncology国际会议现场口头报告。


img

张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山大学外科学博士,乳腺肿瘤学博士后。

从事乳腺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十余年,擅长各种乳腺疾病的诊疗,对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有深入研究。广东省医院协会乳腺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免疫疾病分会常委,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智慧乳腺癌分会常委,《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los Genetic》、《Frontiers 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


img

汪颖 教授

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乳腺肿瘤内科副主任、三区区长。

以第一/共一或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Clin Cancer Res、eLif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3项,主持逸仙临床研究培育项目1项,逸仙5010项目1项,2017年获得美国ASCO大会的壁报展出。并且以PI发起并主持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担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乳腺肿瘤内科管理分会主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疾病研究中心青委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委等学术兼职。获得第五届“羊城好医生”,“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

文章撰稿

img

刘小伟,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健康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MedComm-Future Medicine 青年编委。

长期聚焦胰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重大需求,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基础与转化研究:1)利用多维基因组学结合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机制,筛选新的治疗靶点;2)开展以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和纳米技术为核心的肿瘤精准治疗。围绕这一热点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特色的研究体系。近5年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封面文章,ESI高被引论文)、Cell Discovery、Cell Reports Medicine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0.6。相关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曾获第十二届棒棰岛肿瘤前沿论坛青年创新一等奖、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四川省医学会2020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


阅读原文

Huang Z, Peng Q, Mao L, et al. Neoadjuvant Strategies for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edComm - Future Medicine. 2025; 4:e70013.

乳腺癌 (235)
乳腺肿瘤 (92)
恶性肿瘤 (142)

最后编辑于 03-10 · 浏览 1303

回复1 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