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急性心律失常处理要点
一、概述
急性心律失常是ICU常见重症,指突发性心律失常或稳定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加重,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其核心危害在于干扰心脏泵血功能,引发全身组织缺血缺氧。处理原则强调快速识别、紧急干预及病因治疗。
二、病因与高危因素
1. 非心源性因素: ① 炎症因子:急性胰腺炎、脑血管意外等通过心肌抑制因子或毒素损伤心肌。②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高钾血症等改变心肌电生理特性。③药物影响:肾上腺素、洋地黄、抗肿瘤药等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2. 心源性因素: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是主要病因,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3. 医源性及环境因素: 有创监测、手术操作(如心脏术后)、ICU环境压力等可能触发心律失常。
三、分类与临床评估
根据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为三类:
1. 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 包括室颤、无脉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需立即电复律或药物干预。
2. 潜在影响血流动力学: 如房颤、室上速,需控制心室率或药物转复。
3. 无显著影响: 如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以监测为主。
评估要点:①重症患者:依赖心电监测发现无症状心律失常。②清醒患者:典型症状包括心悸、胸痛、气短,需紧急处理。
四、诊断与辅助检查
1. 心电图:确诊心律失常类型(如宽QRS波提示室性心律失常)。
2.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电解质(钾、镁)检测明确诱因。
3. 影像学: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
五、治疗策略
1. 致命性心律失常紧急处理 : ①室颤/无脉性室速: 立即除颤:双相波120-200J(单相波360J),② CPR: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 ,③药物:肾上腺素1mg IV每3-5分钟;④胺碘酮(300mg静推,无效可追加150mg,维持量1-1.5mg/min)。⑤利多卡因(1-1.5mg/kg静推)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2.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①停用致QT延长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精神病药),②硫酸镁:2g IV推注(5min内),继以1-2g/h维持 ,③临时起搏:心率调至90-110次/分缩短QT间期 。
3.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①阿托品:0.5mg IV,每3-5分钟重复(最大3mg), ②临时起搏:经皮/经静脉起搏(优先选择), ③肾上腺素:2-10μg/min静脉泵入(无起搏条件时)。
4. 针对性治疗:
①室上性心动过速:腺苷(6mg弹丸式注射)、维拉帕米(5mg静注)。
②房颤: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5mg IV(每5min重复,最大15mg)。复律(胺碘酮)。抗凝治疗(房颤患者CHADS-VASc评分≥2分)、定期复查心电图。
③稳定性宽QRS心动过速: 胺碘酮150mg IV(10min)→1mg/min维持(6h)→0.5mg/min(18h)。
④多形性室速: 利多卡因1-1.5mg/kg IV→0.5-0.75mg/kg每5-10min(最大3mg/kg)。
⑤缓慢型心律失常:阿托品(0.5mg静推)用于窦缓/房室传导阻滞;无效时异丙肾上腺素或临时起搏器。
⑥电解质管理:维持血钾>4.5mmol/L,镁>2.0mmol/L以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⑦病因治疗:纠正缺氧、感染、心衰等基础疾病,避免单纯依赖抗心律失常药物。
六、易漏诊陷阱与处理要点
1.假性室速鉴别:室上速伴差异性传导 vs 真性室速(Brugada标准) 。
2. 药物矛盾作用:胺碘酮可致QT延长→诱发TdP(需监测QTc) 。
3. 电解质隐匿异常:低镁血症常被忽视(补镁目标>2.0mg/dL)。
七、 总结
ICU急性心律失常需结合血流动力学状态分层处理,优先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针对病因和诱因干预。药物治疗需权衡安全性和有效性,电复律与临时起搏为关键抢救手段。
最后编辑于 03-04 · 浏览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