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茎癌诊疗
查看病例
1.阴茎癌是一种少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瘤,好发年龄 50 ~ 70 岁。
2.病因目前不明,与其发病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如 HPV 感染、包茎、吸烟等。阴茎癌患者中有非常高比例的患者感染 HPV-16 、18 、31、 33 型, Bowen 病及 Queyrat 增殖性红斑等。HPV 感染所致癌前病变会导致侵袭性阴茎癌发病风险增高。总体来讲, 30% ~ 50%的侵袭性阴茎癌与HPV 感染相关,尤其是 HPV-16 的感染 因此,在高危人群中推广 HPV 疫苗的使用非常必要。

3.鳞状细胞癌 (SCC)占阴茎恶性肿瘤的 95%以上,其他类型如黑色素瘤、间叶源性肿瘤 、淋 巴瘤等相对少见 。前列腺 、肾、结直肠等来源的恶性肿瘤偶可转移到阴茎。
4.阴茎癌前病变包括阴茎上皮内瘤变、巨大尖锐湿疣、 Bowen 病,多达 1/3 可转化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此外 HPV 的鲍温样丘疹病及苔薛硬化症偶可进展为鳞状细胞癌。
5.阴茎癌分期:



6.阴茎癌病理分级:

7.原发灶的检查评估:

1️⃣原发病灶体格检查、阴茎评估以及周围是否累及。
2️⃣影像学检查:彩超、MRI等。
3️⃣病理活检:阴茎癌原发病灶位置表浅 ,即使包茎也较容易获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在进行原发病灶局部治疗前,病理活检是必需的 。具体方法可根据病灶的特点选择切除活检、组织穿刺活检、微针抽吸活检或刷拭活检等 。对于小的、表浅或位于包皮的病灶,完整切除和组织活检同时进行也是一种治疗方案。
8.淋巴结转移评估:
阴茎癌转移途径以淋巴结转移为主 ,并具有逐级转移的特点,即沿腹股沟浅组淋巴结—腹股沟深组淋巴结一盆腔、腹腔淋巴结逐级转移。也可能不经腹股沟区域而直接转移到盆腔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阳性淋巴结数目位置及结外侵犯,以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机,是影响阴茎癌患者生存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因此,对疑诊阴茎癌的患者,需要仔细触诊双侧腹股沟区域,首先检查有无可触及的肿大淋巴结,然后再结合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对区域淋巴结转移做出准确诊断。
1️⃣无可触及的肿大淋巴结:
无可触及的淋巴结并不能完全排除区域淋巴结转移尤其是微小转移 ,需要完善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常用的评估淋巴结状态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 CT、 MRI 等。在体检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的情况下,可先行腹股沟超声检查 ,发现可疑淋巴结则可考虑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但目前针对1cm以内的淋巴结转移或是微转移仍无有效的检查。
对于腹股沟区淋巴结触诊阴性者,其进一步处理应基于原发肿瘤 的病理学危险因素,T1G3 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转移率为 68% ,最不利的病理预后因素包括肿瘤淋巴管浸润和高组织学分级,有条件的中心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动态前哨淋巴结活检、改良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活检等。
2️⃣有可触及的肿大淋巴结:阴茎癌初诊患者中约 50%的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是炎症反应引起而非转移, 但若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淋巴结增大,几乎 100%是转移所致,所以对于初诊患者可触及单个或有活动度的区域淋巴结,可在原发灶治疗后 周,待炎症消退之后再进行评估,但不宜持续观察等待,应及时完善影像学评估。
腹股沟区已有多个显著肿大的淋巴结、 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 固定,甚至发生局部破溃者,应该可以诊断为临床 cN2 ~ 3期,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不改变其治疗策略 ,对于单个肿大的淋巴结,或虽为多个淋巴结但体积小、光滑、活动度好的,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是否为肿瘤转移。
影像学检查: 彩超、MRI 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淋巴 结转移 的敏感性并不高 。盆腔 CT可发现大于1cm 盆腔淋巴结 ,MRI 在此的价值并不优于盆腔增强CT ,18FDG-PET /CT 对于确定肿大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也有助于诊断盆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针对可触及的肿大淋巴结,可以采用 超引导细针抽吸活检、 经皮淋巴结穿剌活检或开放手术活检等方法,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来确诊。
对于高度怀疑淋结转移的患者(如可触及淋巴结+高组织学分级/ 高分期 ),动态前哨淋巴结活检不足以取代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对于临床怀疑转移但活检结果阴性的,可以考虑多次活检。
9.远处转移评估:
阴茎癌仅约 2.3 %出现远处转移,一般见于病程晚期 或局部病变治疗后复发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被视为远处转移,其余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肺、骨、肝。初诊患者一般不推荐常规进行远处转移的影像学评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风险较高,建议对腹股沟淋巴结阳性的阴茎癌患者进行远处转移的评估 ,推荐行腹 盆腔增强 CT、MRI 及胸部 X线/胸部增强 CT检查。出现其他部位相关症状体征的患者,建议进行相应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如出现骨痛或高钙血症者可进行骨 ECT 检查。18FDG-PET/CT 除有助于发现其他影像学方法可能漏诊的腹股沟深部淋巴结转移外,在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上也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有助于更准确的临床分期。

10.阴茎癌的治疗:
1️⃣原发灶的治疗:

2️⃣淋巴结的治疗:
阴茎癌的淋 巴结转移具有如下的特点:逐级转移(stepwise 式)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遵循解剖引流的途径,先转移至单侧或双侧“前哨”腹股沟区浅组淋巴结(多位于腹股沟内上或中央区) 再至腹股沟深组淋巴结(内环口附近),随后转移至同侧盆腔淋巴结,再沿腹主动脉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或者其他内脏器官,跳跃式的转移少见。
除了原发阴茎癌病灶病理分化较初期可以密切追踪以外,其他皆建议要做腹股沟淋巴结切片活检,包括经皮穿刺、前哨淋巴结切片活检或清扫腹股沟淋巴结。



3️⃣远处转移的治疗:
阴茎癌以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为主,远处转常发生在区域淋 结转移后,发生率为 1%~ 10%,发生远处转移的阴茎癌患者预后差,平均生存期小于1年,治疗以全身系统治疗为主,以顺铅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目前的 线化疗方案。针对远处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多为姑息性治疗,对于有局部症状的骨及腹股沟转移灶可以给予姑息放疗以控制症状。

4️⃣化疗:

5️⃣放疗:

11.阴茎癌的随访:



本文引用~《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本文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
最后编辑于 03-01 · 浏览 1.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