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睡眠科普|如何打破“越焦虑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发布于 02-28 · 浏览 1194 · 来自 iOS · IP 浙江浙江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已经在床上辗转反侧了一个小时,但丝毫没有困意,反而越来越清醒,于是一遍遍翻动身体,时不时看看时间,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必须得睡着,明天还有一堆事要做”,结果越努力越睡不着,挣扎了一整晚,终于可能在天快亮的时候迷迷糊糊睡着了,过了一会闹钟一响又得起来上班,这一晚过得心力交瘁、太累了!久而久之,一想到睡眠就害怕,担心自己睡不着(预期焦虑),越担心反而越难以入睡。


为什么会有“越睡不着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呢?为什么努力这件事、对于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都有作用,但是对于想要睡个好觉来说、反而起了反作用呢?


之前我们曾谈到,睡眠有三大调控机制:一是睡眠属于生理需求,每个人每天睡眠的需要量就跟饭量一样,也有一个大约固定的量,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只要醒得足够久,就一定能积攒足够的睡眠驱动力二是觉醒系统,压力太大、过度思虑或对于睡眠的过度关注和焦虑会启动觉醒系统,导致我们很难入睡、或者哪怕睡着了也一会就醒、并且醒来很难再入睡。三是生物钟,我们睡眠与清醒的时间受体内的生物钟、也就是褪黑素的分泌系统所调节,因此保持作息规律对于建立稳定的生物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睡眠的过度焦虑,不仅激活了觉醒系统,导致难以入睡,并且也会发展出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和应对方式,比如提早上床、推迟起床、周末补觉、饮酒助眠等;延长睡眠时间又会影响到恒定系统、使得浅睡眠、早醒的几率增加,并且容易扰乱生物钟。而饮酒助眠,我们之前也谈到过,虽然酒精可以帮助放松,但酒精会打破睡眠结构、引起更糟糕的睡眠质量。


容易出现失眠的现象,很多时候是与人格特质相关的(睡眠科普|我为什么会失眠?(失眠的3P模型分析),这也涉及到失眠的易感因素,比如个体本身就具有焦虑倾向、完美主义、敏感等人格特质,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应激事件,导致情绪上有困扰,而睡眠则是反映情绪非常敏感的指标,所以表明看上去是睡眠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也许是情绪和应对方式上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越睡不着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呢?答案是:

接纳睡眠的波动性,不执著于完美的睡眠,因为睡眠本来就是有波动的,偶尔的失眠或睡得不踏实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为偶尔一两晚没睡好就觉得糟糕透顶;接受不完美,不强迫自己入睡,让睡眠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非常难的,可以说,也许正是因为焦虑完美的人格特质才会出现失眠,所以这个回答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无解。因此,我们引入睡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的一些理念,在失眠的初期,去调节睡眠卫生习惯睡眠的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等方法,也可以借助呼吸冥想等把注意力关注在身体上,这些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具体分享。当然仅仅是这样,对于一部分人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药物,在专业的指导下,短期使用一些助眠药物并不会造成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反而可以避免急性失眠发展成慢性失眠。

焦虑障碍 (53)
慢性失眠症 (1)
失眠症 (67)

最后编辑于 02-28 · 浏览 1194

11 5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