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25)患者为青年男性,“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入院查糖化、血糖明显升高
查看病例
一、病例梳理
1、患者病史
l 患者基本信息:男,26岁,于2025年1月4日入院。
l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1年余,加重伴纳差、体重下降2月余。
l 现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约4000-5000毫升,全天尿量4000毫升,夜尿次数增多,2-3次/晚。无怕热、心悸、多汗、手颤,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未予以重视及诊治。近2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纳差,体重下降约5kg,无怕热、心悸、多汗、手颤,无恶心、呕吐、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现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完门诊就诊,查空腹血糖15.49mmo/L,HbA1c 10.7%,门诊以“糖尿病”收入院。自发病从来,病人精神状态、食欲一般,体重同前述,大便1-2次/日,偶有里急后重感,小便同前述。
l 既往史:既往痛风病史4年余,发作频率2-3次/年,未予系统诊治。2018年曾因“鼻中隔偏曲”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
l 其他:无药物过敏史。
2、检查结果
l 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113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21/85 mmHg,身高173cm,体重56kg,BMl:18.71kg/m2。发育正常,消瘦,体型为瘦长型。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肺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显露,无胃肠型、蠕动波、异常搏动、手术疤痕,腹壁柔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包块。肝、脾、胆囊肋下未触及。肝颈回流征阴性,莫非氏征阴性,叩浊音,肝浊音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约4次/分。专科检查:甲状腺查体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l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S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0.50mg/L,白细胞计数(WBC)6.57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3.29G/L,血红蛋白(Hb)127g/L,血小板计数(PLT)275GL,血沉(ESR_T)18mm/h;尿常规:葡萄糖(GLU.)3+,酮体(KET)阴性(-),蛋白(仪检)(Pro.)1+,白细胞(仪检)(WBC.)2+,白细胞定量(WBC_S)180个/pL个;便常规未见异常。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123.1m/min,肌酐(酶法)(CREA_E)71μmol/L,尿酸(UA)408μmol/L,总蛋白(TP)78.5g/L,白蛋白(Alb)47.4g/L,总胆红素(TBil)11.34mol/L,直接胆红素(DBiI)18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 IU/L,碱性磷酸酶(ALP)63 IU/L,肌酸激酶(CK)366 IU/L,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_MB)10.61 U/L,β2-微球蛋白(β2m)1.53mg/L;凝血功能、甲功三项、甲状腺抗体三项、传染病八项、肿瘤指标等未见明显异常。
糖化血红蛋白 10.7%;血酮0.1mmol/L;随机血糖13.9mmol/L;糖尿病自身抗体四项:阴性;空腹葡萄糖 7.60mmol/L, 空腹C-肽 0.75ug/LI;餐后2h葡萄糖(胰岛素治疗下)8.08mmol/L,餐后2hC-肽 0.89μg/L;总胆固醇(Chol)5.05mmol/L,甘油三酯(TG)0.9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0mm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55mmol/L。
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19.2mg/g。
2025-01-04心电图:1、窦性心律;2、正常心电图。
2025-01-04 DR胸部正侧位:心、肺、膈未见异常。
2025-01-06 心脏彩超:心内结构及运动未见明显异常。
2025-01-06 消化系彩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2025-01-06 泌尿系彩超:双肾未见异常回声。
2025-01-06 外周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结构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内膜粗糙,未见明确附壁斑块形成。双侧髂外、股、胫后动脉彩超:双侧髂外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内膜粗糙,未见明确附壁斑块形成。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
双下肢震动感觉國值-足部感觉神经检查:第一足趾左侧测试值:19.2V,感觉正常;第一足趾右侧测试值:6.1V.感觉正常;10g尼龙丝触觉检查:左脚正常,右脚正常。凉温觉检查:左脚正常,右脚正常。针刺痛觉检查:左脚正常,右脚正常。踝反射:左脚正常,右脚正常。
四肢多普勒:左下肢ABI指数:胫后动脉1.02,足背动脉0.9;右下肢ABI指数:胫后动脉0.97,足背动脉0.71。
腓肠神经传导检测:轻度受损。
眼底检查未见糖尿病特征性视网膜病变。
3、诊断
l 主要诊断:1.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2.2型糖尿病型周围神经病;3.痛风间歇期
l 诊断依据:1.典型“三多一少”症状;2.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空腹葡萄糖 7.60mmol/L,随机血糖13.9mmolL;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3.腓肠神经传导检测提示神经轻度受损;4.既往痛风病史等。
二、治疗与随访
1、治疗方案
l 既往未治疗;
l 本次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1.糖尿病饮食,饭后散步。
药物治疗:
降糖:入院后先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基础率0.5U/h,三餐前4U)连续治疗3天后,调整为门冬胰岛素4IU 皮下注射 2/日(早、晚餐前);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 15IU 皮下注射1/日(午餐前);
调脂:阿托伐他汀钙片 20mg 口服 1/日;
营养神经:硫辛酸 0.6g 静滴 1/日。
2、随访情况
l 随访建议:1月后我科门诊评估调整降糖方案;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l 随访检查/检验结果:暂无。
三、总结与思考
1、病例小结
患者青年男性,“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入院查糖化、血糖明显升高,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血酮正常,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结果正常,尿蛋白肌酐比正常。心电图、胸片、腹部及泌尿系彩超、外周动脉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未见糖尿病特征性视网膜病变。腓肠神经传导检测:轻度障碍。“1.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2.2型糖尿病型周围神经病”诊断明确,予以患者糖尿病饮食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指导。药物上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硫辛酸营养神经,后患者血糖平稳达标。此外患者LDL 3.55mmol/L,加用阿托伐他汀控制血脂等治疗。患者纳差、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均有所缓解,予以出院后继续门冬胰岛素 4IU 皮下注射 2/日(早、晚餐前)、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 15IU 皮下注射1/日(午餐前)等降糖方案治疗。
2、诊疗思考
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平素饮食习惯高油高糖高碳水,“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入院查糖化、血糖明显升高,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血酮正常,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入院后预胰岛素泵控制血糖3天后,过渡为德谷门冬胰岛素 qd、门冬胰岛素 bid,患者降糖方案调整过程中血糖仍平稳达标。此外患者虽为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但结合患者病史及并发症提示轻微神经受损,考虑患者血糖升高持续时间可能长达1年以上,入院后予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联合动态血糖监测,高效安全控制患者血糖,在胰岛素泵摸索好患者最佳胰岛素剂量后,降糖方案过渡为午餐前德谷门冬胰岛素、早晚餐前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从短期获益而言,帮助患者在过渡降糖方案时血糖仍保持平稳达标,同时相较于以往的“三短一长”降糖方案可减少皮下注射次数,患者依从性更高。从长期获益而言,患者为年轻且新诊断糖尿病患者,早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快速解除糖毒性,有利于胰岛素β细胞部分恢复,增加患者进入临床缓解的“蜜月期”可能,尽可能提高该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确的生活方式干预同样是糖尿病防控的关键环节。该患者既往饮食习惯差,长期高油高糖高碳水。入院后经饮食指导和药物治疗后,血糖明显较前好转。值得一提的是,治疗期间患者曾有一餐进食过量碳水化合物,该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再次加强饮食教育后血糖好转。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2、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7)
最后编辑于 02-27 · 浏览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