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番外篇之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在组织切片中定位和检测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空间分布的技术。它结合了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特异性,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疾病机制研究和生物标记物开发。
以下从原理、步骤、关键技术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1. 基本原理
免疫组化的核心是通过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结合显色或荧光标记系统,在显微镜下可视化目标分子在组织中的定位。其核心步骤包括:
- 抗原-抗体结合:一抗特异性识别目标抗原。
- 信号放大与显色:通过标记的二抗(如酶标或荧光标记)放大信号,并通过化学反应或荧光激发显示目标位置。
2. 实验步骤(以酶标法为例)
(1)样本制备
💛组织固定:
- 新鲜组织迅速固定于4%多聚甲醛(或其他固定液如福尔马林),防止蛋白降解和结构破坏。
- 固定时间需优化(通常6-24小时),避免过度固定导致抗原表位掩蔽。
🩵包埋与切片:
- 固定后组织经梯度脱水(乙醇)、透明(二甲苯),浸蜡后包埋成石蜡块。
- 切片机切取4-5 μm厚切片,贴附于载玻片(需防脱片处理)。
- 冷冻切片:快速冷冻(液氮)后直接切片,适用于易降解抗原(如磷酸化蛋白)。
(2)抗原修复
- 必要性:石蜡包埋过程会掩盖抗原表位,需通过加热或酶处理恢复抗原活性。
- 方法:
- 热修复:切片浸入抗原修复液(如柠檬酸盐缓冲液,pH 6.0),微波或高压加热(95-100℃,10-20分钟)。
- 酶修复:蛋白酶K或胰酶消化(适用于特定抗原)。
(3)阻断与抗体孵育
💙阻断内源性干扰:
- 过氧化物酶阻断:3% H₂O₂处理(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 血清封闭:5% BSA或正常血清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10-30分钟)。
💜一抗孵育:
- 滴加稀释的一抗(如抗IgG抗体),湿盒中4℃过夜或室温孵育1-2小时。
- 稀释度优化:需预实验确定最佳浓度(减少背景信号)。
💚二抗孵育:
- 滴加酶标二抗(如HRP标记的抗兔IgG),室温孵育30-60分钟。
(4)显色与复染
- 显色反应:
- DAB(3,3'-二氨基联苯胺)显色:HRP催化DAB生成棕色沉淀(需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时间)。
- AEC(3-氨基-9-乙基咔唑):生成红色沉淀(水溶性,需水性封片剂)。
- 复染:
- 苏木素(Hematoxylin)复染细胞核(蓝色),增强组织结构的对比度。
(5)封片与观察
- 脱水透明: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
- 中性树胶封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3. 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
(1)抗体选择与验证
- 一抗特异性:需验证抗体在目标物种中的交叉反应性(如抗人IgG是否与小鼠IgG交叉)。
- 阳性/阴性对照:
- 阳性对照:已知表达目标抗原的组织。
- 阴性对照:省略一抗或用同型IgG替代。
(2)抗原修复优化
- 不同抗原需选择最佳修复方法(热修复vs.酶修复,pH值调整)。
(3)信号与背景平衡
- 减少非特异性结合:优化封闭剂(如BSA、血清种类)、洗涤次数(PBST充分洗涤)。
- 显色时间控制:避免过显色导致背景过高。
(4)定量分析
- 半定量评分:根据染色强度(0-3分)和阳性细胞比例(0-100%)综合评分。
- 图像分析软件:如ImageJ、QuPath等,可定量染色面积和强度。
4. 免疫组化类型扩展
- 直接法:一抗直接标记酶或荧光素(步骤少,但灵敏度低)。
- 间接法:二抗携带标记物(信号放大,灵敏度高)。
- 荧光免疫组化(IF/IHC-F):
- 使用荧光标记二抗(如FITC、Cy3),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优势:多色标记(同时检测多个抗原),高分辨率。
5. 在衰老研究中的应用
- 定位IgG积累:通过抗IgG抗体染色,明确IgG在衰老敏感点(SSSs)周围微环境中的空间分布。
- 与组织结构熵关联:结合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分析IgG聚集区域与组织结构紊乱的相关性。
- 验证机制:检测IgG诱导的巨噬细胞衰老标志物(如p16、SA-β-gal)在组织中的表达定位。
6. 局限性及解决方案
- 抗原损失:石蜡包埋可能破坏某些抗原,优先选择冷冻切片或优化修复条件。
- 背景信号:严格设置对照,优化抗体浓度和封闭条件。
- 定量困难:结合数字化病理和AI分析提高客观性。
7. 示例实验设计
目标:验证老年小鼠肝脏中IgG的积累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
步骤:
- 取年轻和老年小鼠肝脏石蜡切片,进行抗IgG和抗F4/80(巨噬细胞标记)双染色。
- DAB显色(IgG,棕色)与AEC显色(巨噬细胞,红色),苏木素复染。
- 显微镜下分析IgG沉积区域与巨噬细胞浸润的空间共定位。
最后编辑于 02-27 · 浏览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