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Day2-番外篇之表观遗传学

发布于 02-26 · 浏览 221 · IP 上海上海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是指在DNA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因表达或细胞功能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其核心机制是通过化学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或非编码RNA调控基因的活性。在生物学中,表观遗传调控是细胞分化、环境适应以及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表观遗传在所述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在之前讨论的中风后免疫记忆研究中,表观遗传机制(如染色质重塑)被揭示为以下关键环节:

1. 免疫记忆的形成

   中风后,IL-1β等炎症因子通过改变髓系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如DNA甲基化、染色质可及性),使促炎基因(如IL-6、TNF-α)的启动子区域保持开放,导致这些细胞长期处于“促炎记忆状态”。

2. 跨器官病理影响 

  表观遗传重编程的髓系细胞迁移至心脏等远端器官,持续释放炎症因子,促进心肌纤维化和功能障碍。

3. 干预靶点 

   研究中通过靶向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如DNMT3A)或上游信号(IL-1β),可逆转免疫记忆的异常状态,从而改善器官损伤。

img

示例:IL-1β如何通过表观遗传驱动免疫记忆

1. 刺激阶段:中风后脑损伤释放IL-1β,激活巨噬细胞表面的IL-1受体(IL-1R)。 

2. 信号传导:下游NF-κB通路被激活,招募表观遗传修饰酶(如DNMT3A、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3. 表观重编程: 

   - DNA甲基化:DNMT3A在抗炎基因(如IL-10)启动子区添加甲基,抑制其表达。 

   -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乙酰化使促炎基因(如IL-6)启动子区染色质开放,促进转录。 

4.长期效应:即使IL-1β水平下降,表观遗传改变仍被“记忆”,导致细胞持续释放炎症因子,损伤心脏等器官。

为什么表观遗传研究重要?

- 解释慢性疾病:许多疾病(如自身免疫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表观遗传失调相关。 

- 提供治疗靶点:表观遗传药物(如DNMT抑制剂、HDAC抑制剂)已用于临床(如癌症化疗)。 

- 环境与基因互作:表观遗传是环境因素(如感染、饮食)影响疾病风险的核心机制。

脑栓塞 (27)

最后编辑于 02-26 · 浏览 221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