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疾病,大大损害——浅谈缺铁性贫血
在血液科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疾病,却常年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它就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最常见的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婴幼儿与育龄妇女群体中,发病率显著增高。患者常见的表现有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健忘、心悸、气短、食欲下降、体力下降、易感染、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匙状甲、异食癖等等。长期贫血可引发贫血性心脏病,儿童期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
既然缺铁性贫血的危害这么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缺铁性贫血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什么情况下会患上缺铁性贫血?
答:1、铁需求增长但摄入匮乏。此情况在婴幼儿、青少年以及处于妊娠与哺乳期的妇女群体中尤为常见。婴幼儿身体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较大,倘若未能及时添加蛋类、肉类等含铁量丰富的辅食,便极易引发铁缺乏状况。青少年若存在偏食的饮食习惯,往往会导致铁摄入不足。而女性在月经出血量增多、妊娠或哺乳期间,身体对铁的需求显著上升,若未相应增加高铁食物的摄取,就很有可能患上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这一情形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由于术后胃酸分泌量不足,并且食物会迅速进入空肠,跳过了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从而致使铁的吸收量大幅减少。另外,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胃肠道功能失调,例如长期原因未明的腹泻、慢性肠炎、Crohn等均可因为铁吸收障碍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3、铁丢失过多。当慢性长期的铁丢失状况持续存在且未得到有效改善时,便会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由于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病症所致的慢性胃肠道失血情况;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等引发的月经量过多问题;咯血和肺泡出血现象,包括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疾病造成的;血红蛋白尿情况,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脏人工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引发的;以及其他情形,例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献血等导致的铁丢失过多情况。

问题二: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应该怎么治疗?
答:1.病因治疗: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如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改善饮食;月经过多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者应驱虫治疗;恶性肿瘤者应手术或放、化疗;消化性溃疡引起者应抑酸治疗等。
2.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常见的药物有右旋糖苷铁、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等。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吸收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输注铁剂。
输血治疗:对于贫血症状严重的IDA患者,血红蛋白<70 g/L,可考虑输血纠正贫血。

问题三:为什么医生总是让把维生素C与铁剂同服?
答:维生素C在铁被人体的吸收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跟胃酸一样的作用,即增加铁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这是由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Fe2+氧化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Fe3+,从而保证铁的吸收。铁剂配合维生素C治疗缺铁性贫血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问题四:为什么我补铁治疗有效,但一停药就会反复?
答:补铁一定要把贮存铁不够,否则就会出现上述情况。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3-4个月,待铁蛋白正常以后再停药。

问题五:患上缺铁性贫血,平时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答:1.饮食中摄取足够的铁:进食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红肉、家禽、海鲜、豆类、坚果、干果(如葡萄干和杏干)以及绿叶蔬菜等。
2.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摄取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橙子、柚子、柠檬)、草莓、西红柿、绿叶蔬菜等。
3.避免咖啡和茶与铁一起摄取:咖啡和茶中的化合物可以降低铁的吸收率,因此最好避免在餐前或与含铁食物一起饮用咖啡和茶。
4.牛奶含磷较多,会影响铁的吸收,因此在口服铁剂时,不宜饮用牛奶。

如果您出现面黄、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食欲下降等贫血的症状体征,一定要及时至血液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如确实诊断缺铁性贫血,应尽早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最后编辑于 02-26 · 浏览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