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是怎么被发现的?
肝癌、肺癌、乳腺癌,令人谈癌色变;那么,想必大家对“血癌”也不会陌生,血液也可能发生癌变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体的血液主要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起源于骨髓;而骨髓作为人体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细胞的“萌芽”或“种子”,可以增殖分化成为血液内的各种细胞。当造血干细胞发生癌变,出现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等情况时,不断侵入其他造血组织,从而影响到了器官。当这些癌变的细胞恶性增殖且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杀灭时,它们会越过骨髓-血屏障进入外周血液中,血液中这种“白色”的成分会明显增多,比正常血液“白”,特别是血液经过离心后“白膜层”明显增厚;因此,最初发现这类疾病时,将其命名为“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病率为3-5/10万人;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6位(男性)和第7位(女性),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居首位。
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
白血病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急性白血病。
什么是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指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细胞和/或等同细胞≥20%;如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即便是原始细胞和/或等同细胞<20%,也可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也同样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大量蓄积于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髓外脏器,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症状。
急性白血病的分类
急性白血病依据FAB分型,可以分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可进一步分为 L1、L2、L3 三种亚型(如下图),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可进一步分为M0-M7等亚型;包括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如下图)等,成人患者相对较多。

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从临床症状观察到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其中,实验室检查在初步发现、诊断、确诊急性白血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有:
1、血常规
血常规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实惠等诸多优点的检查手段,许多白血病案例都是在急诊、门诊或体检时被发现的。
①白细胞与散点图: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超过100×10⁹/L,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正常或减少。白细胞散点图的异常也是工作中发现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
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常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③血小板:大多数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100×10⁹/L,严重时可低于 20×10⁹/L。
2、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观察外周血中各类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比例等变化,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穿刺后制作骨髓涂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意义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类似。
4、细胞化学染色
常用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等,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原始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可呈阳性,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原始细胞糖原染色常呈阳性。
5、免疫分型
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的抗原,确定细胞来源和分化阶段,有助于区分ALL和AML及其亚型。
6、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检测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和基因改变,如AML中的t(8;21)、t(15;17),ALL中的t(9;22)等,对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
我院检验科在日常检验工作中,采用血常规与外周血细胞涂片形态学计数的方法,在急诊、门诊和体检人群中,筛查、发现了多例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细胞涂片形态学计数,即对采集的外周血标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镜检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出原始细胞和/或等同细胞的数量及其百分比,并将镜检结果备注在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右下角部分,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对帮助临床医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急性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编辑于 02-19 · 浏览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