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科学应对术后常见困扰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0%~80%。它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导致脱水、伤口裂开甚至误吸性肺炎等严重后果。结合最新研究,从发生机制、风险因素到防治策略,全面解析如何科学预防PONV。
一、PONV为何高发?危险因素需警惕
PONV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 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者、有PONV或晕动病史、年龄小于50岁是高危人群。儿童中,年龄≥3岁、特定手术类型(如斜视手术)也显著增加风险。
2. 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如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会刺激呕吐中枢;而丙泊酚全静脉麻醉(TIVA)可降低风险。
3.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3小时、涉及胃肠道或迷走神经的手术(如腹腔镜、妇科手术)更易引发PONV。
4. 术后因素:术后疼痛和长效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是重要诱因。
风险评估工具:临床常用Apfel评分系统,通过性别、吸烟史、PONV史、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四项指标,快速评估患者风险等级(低危10%至高危80%)。
二、预防策略:从麻醉到药物的全流程管理
1. 非药物预防:优化麻醉与术中管理
麻醉方式选择:优先使用丙泊酚全静脉麻醉(TIVA)或区域阻滞麻醉,减少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术中管理:确保容量充足、避免低血压和缺氧,术中可给予高浓度氧气。
术后镇痛替代: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局部镇痛技术,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
2. 药物预防:分层用药与联合方案
根据患者风险等级选择药物组合:
低危患者:无需常规预防,可观察处理。
中高危患者(≥2个危险因素):推荐联合用药,阻断不同呕吐通路,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一线药物:
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帕洛诺司琼):阻断胃肠道和中枢的5-HT3受体,帕洛诺司琼因半衰期长达40小时,对迟发性呕吐更有效。
地塞米松:术前单次4-5mg静脉注射,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5-HT释放发挥作用,需注意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
氟哌利多:小剂量(0.625-1.25mg)安全有效,但需警惕QT间期延长风险。
联合方案示例:
高危患者:昂丹司琼4mg + 地塞米松4mg + 氟哌利多1mg。
顽固性呕吐:加用NK-1受体拮抗剂(如阿瑞匹坦)或东莨菪碱贴剂。
三、特殊人群与手术的个性化预防
儿童:3岁以上儿童需关注手术类型(如腺扁桃体切除术)和麻醉药物选择,推荐使用丙泊酚和区域阻滞。
腹腔镜手术:术前使用东莨菪碱贴剂或术中联合地塞米松+5-HT3拮抗剂,可显著降低风险。
妇科手术:帕洛诺司琼0.075mg联合地塞米松8mg的预防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四、发生PONV后如何治疗?
若预防失败,需及时干预:
1. 一线治疗:使用与预防药物不同机制的药物,如未用过5-HT3拮抗剂者可静注昂丹司琼4mg。
2. 二线药物:甲氧氯普胺(需注意锥体外系反应)或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贴剂)。
3. 非药物手段:针灸(如刺激内关穴)或经皮电刺激可辅助缓解症状。
五、患者教育:术前术后的自我管理
术前准备:避免焦虑,严格遵医嘱禁食(通常术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
术后护理:缓慢恢复饮食,避免过早摄入高脂或刺激性食物。
PONV的防治需要医患协作,通过风险评估、精准用药和全程管理,可显著降低其发生率。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新型药物(如长效NK-1拮抗剂)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术后恢复体验。
最后编辑于 02-15 · 浏览 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