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布氏菌病患者踝关节骨折手术的麻醉管理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男,16岁,学生。
【主诉】:左踝关节肿胀,疼痛伴活动受限11小时。
【现病史及既往史】:患者自诉11个小时前骑马不慎摔伤致左踝关节肿胀畸形,急诊科完善相关检查。CT示左踝内踝后踝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既往史:既往体健,有疫区接触史。
【检查】:CT示左踝内踝后踝骨折。
【临床诊断】:左踝关节骨折
【治疗经过及结果】:入院第二天有发热症状,体温最高39.1℃,随后几天体温反复升高,抗生素治疗无效,完善布氏杆菌检测,结果阳性,请感染科会诊并调整治疗药物。治疗2天后,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尚可遂安排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毕安返病房。
【术前评估与风险分析】:
1. 布病相关全身影响
炎症反应:持续发热(T 38.8℃)、CRP 28.8mg/L,提示活动性感染,可能加重术中循环波动。
肝功能异常:ALT 68 U/L、AST 55 U/L,需谨慎选择经肝代谢药物。
2. 手术与麻醉风险
ASA分级:III级
特殊挑战: 青少年患者代谢旺盛,需精准镇痛与快速苏醒; 布病可能累及脊柱,体位摆放需避免压迫。
【麻醉方案设计】:
1. 麻醉方式选择 :全身麻醉。
不排除布病累及脊柱,腰椎穿刺有可能加重感染。骨折复位需肌肉松弛,全身麻醉更可控。
2. 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
诱导:依托咪酯0.3 mg/kg(循环稳定性优于丙泊酚);
芬太尼4 μg/kg(青少年敏感,减少术后呼吸抑制风险);
罗库溴铵0.6 mg/kg(肝功能影响小)。
维持:七氟烷1.0-1.2 MAC(肝毒性低)+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短效易调控);
术中追加地塞米松5 mg(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3. 术中监测与设备配置
基础监测:ECG、SpO₂、NIBP、ETCO₂、体温监测。
【术中管理要点】 :
1.循环管理
补液策略:晶体液10 mL/kg/h,避免胶体加重肝负担;
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0.05 μg/kg/min维持MAP≥65 mmHg,布病慢性脱水致血容量不足。
2.体温保护
加温毯+输液加热至38℃(术中最低体温35.6℃);
冰袋局部降温矛盾处理:冰敷骨折远端减轻肿胀,术野保温避免延迟愈合。
【术后恢复与镇痛】
1.麻醉复苏
自主呼吸恢复后10分钟拔管;
警惕布病相关谵妄。
2.多模式镇痛
区域阻滞:术毕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0.2%罗哌卡因20 mL),镇痛维持12小时;
静脉药物:帕瑞昔布40 mg q12h+曲马多50 mg PRN;
非药物干预:患肢抬高30°。
3.布病专项管理
术后联合感染科:多西环素100 mg bid + 利福平600 mg qd(督导服药至6周);
出院随访:1个月复查肝功能、血沉及踝关节功能。
总结与讨论
布病麻醉特殊性
肝损与药物选择:依托咪酯与罗库溴铵的肝安全性优势显著;
感染扩散风险:严格无菌操作,如手套更换频率。
适应性改进
设备限制应对:无BIS监测下,依赖ETCO₂与血压趋势判断麻醉深度;
多科协作:感染科远程会诊弥补布病诊疗经验不足。
最后编辑于 02-14 · 浏览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