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如何导致你暴饮暴食并损害你健康的(节选)
不是我翻译的

天生嗜甜已经写进我们的基因里了
这并不是祖先的错,让我们追溯到最基础的人类学知识,进一步探究问题所在。
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适应了自然环境。我们所摄入的食物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一环。我们的祖先过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由于常年在荒野中觅食,于是很快就总结出了将“甜味食物”和“安全食物”画上等号的经验。比如,他们偶然发现了一处浆果丛,长在树枝上的甜味浆果是安全可食的,但如果吃了落在地上的酸涩浆果,大概率会生病甚至死亡。种族为了生存繁衍,就要趋利避害,这其中自然就包括食物的选择,于是人类就逐渐发展出对甜食的偏好了。
这种对甜食的偏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是有益的。我们对甜食这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像极了婴儿对甘甜母乳的渴望。另外,因为味蕾对甜食的喜好,所以人们无论到了哪个年纪,都喜欢吃富含大量营养素及天然果糖的香甜水果,而对变质或者有毒性成份的食物则会自然地敬而远之。现在的我们虽然知道一些略带苦味的食物(比如西兰花)其实对健康很有益处,但很多人还是不喜欢吃,这正是因为偏好甜味的基因在作祟。但当大脑建立了理性认知,了解到西兰花这种食物是健康且安全的,我们就能吃的心安理得了。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偏爱甜食等同于自我保护的生存机制,现在反而会害了我们。
食物的进化
距离祖先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时代已杳然远去,而人类却依然在这样一个全然不同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地寻觅着食物。首先,现在我们想吃东西简直易如反掌,动动手指网上下单,生鲜食物就能配送到家。根本不用考虑食物的可食用性,Uber Eats(食物配送公司)直接就可以送货上门了。

另外,饮食选择范围也完全不同了,过去的人们只能猎获野鸭,野鹿,鱼类等野生动物,以及采集浆果,坚果,绿叶菜等野生植物,他们也是靠这些非常有限的食材来满足人体营养所需的。而现在,尽管我们有成千上万种食物可供选择,但并不是所有都是健康的选项。此外,现代食物与过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很多食物甚至不能称之为“食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食物”的定义。词典上对“食物”的定义是:“任何可以食用或者饮用的富含营养成分的物质,摄入吸收后可以满足生物体的生存生长所需。”我来划下关键字:“营养成分” “满足生存生长所需”,这才是食物本该具有的意义。
再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现代社会的食物供应链已被重度加工食品所占据,含有大量添加剂、色素、化学成份及调味剂,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及货架期,还能提升食品的风味,促使消费者不断回购。其中有一种添加成分能够让食品口感完全升级,也许你也猜到了,就是添加糖。(糖可以掩盖食品添加剂的化学味道,同时能够延长保质期。)
之所以也称这些加工食品为“食物”,因为它们确实可以食用。但我不会把这类“食物”归类为真正的食物。让我们来看看真正食物及加工食品营养成分标签的对比图:


胡萝卜是一种很常见的食材,在自家花园里即可种植,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我们来仔细研读一下这种袋装胡萝卜的配料表,只有一种:胡萝卜。绝对契合词典中对食物的定义:含有满足生物体生存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那我们再将目光投向夹心饼干,这可是你在菜园里没法种出来的,里面都是人工添加剂,里面的明胶能增加嚼劲,随后让味道在口中慢慢融化、散开;增加饼干色泽的则是可食用的红黄色素;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DATEM)作为粘合剂使其不会散开;柠檬酸和纤维素胶作为防腐剂,能让食品的保质期长达一年之久。而人体根本不需要摄入那些人工胶质,大豆卵磷脂这些添加剂。这些对维持生命和生长毫无益处。如果我哪里说错了,那恐怕是低估了食品厂商真正使用添加剂的数量和种类。
嗜糖如命的代价
显然,部分人群已经发展到了吃糖成瘾的地步,我们周围的大部分人甚至日常只依靠加工食品来解决一日三餐。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现代社会反而是一个“饮食荒漠”,低收入人群很难买得起新鲜健康的食材。而“赚的少”和“吃不好”正是“饮食荒漠”地区的两个重要特征。
无论是全美还是全球,贫困和肥胖问题往往如影相随。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贫困率高于35 %的国家,其肥胖率比发达国家高出145 %。有很多家庭,出于经济条件或者其他困难,日常采购食材地点仅限于街边的便利店。如果你是便利店老板,你进货时会选择那些保质期更久的包装食品,还是保质期很短且鲜有人问津的生鲜食材呢?答案很明显,出于盈利的考量,前者才是生意之道。总而言之,美国人现在非常依赖撕开即食的速食。

人们对待甜食的态度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从前,人们通常只在特别的日子里才能品尝到甜品。而现在呢,无论三餐,零食,日常饮品,都充斥着大量的添加糖,从早到晚,我们的甜品味蕾都在蠢蠢欲动。早餐,糖分满满的咖啡搭配一份糖分爆表的谷物脆;午餐,即使点了沙拉,却不知不觉掉进了高糖沙拉酱的陷阱;下午再来一杯甜味能量饮料,接着晚餐时间到,披萨来了,无论是披萨饼皮还是酱料,糖分都无孔不入;这还没结束,还有餐后甜品呢。父母、老师还是儿科医生,都会用糖果作为孩子表现好的奖励,甚至还用做小朋友受伤后的的抚慰剂。这样,甜品完全变成了一个生理和心灵的双重奖品。
我们可以看看具体数据,现在美国人的糖摄入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在1750年代,美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大概为一茶匙(约4g),再看看现在,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为那时的22倍。
最后编辑于 01-18 · 浏览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