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方法及经皮穿针要点学习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
- 肘部损伤:60%
- 3~10岁 (7岁)
- 部分合并存在同侧肩、腕部损伤
- 解剖学基础
- 损伤机制:多为横断骨折
- 肘关节塑形能力小(成角)
分型

伸直型损伤机制

屈曲型损伤机制

Gartland分型:
I型无移位

II型部分移位

III型完全移位

Gartland Ⅰ型:避免漏诊

- 查体
- 影像学:
- 骨折线
- 脂肪垫征
- 肱骨前缘线
Gartland Ⅱ型:
- 前侧皮质断裂,骨折断端成角
- 后方皮质及骨膜完整

Gartland Ⅲ型:骨折完全移位

改良Gartland 分型:
- Ⅰ型:无移位
- Ⅱ型:部分移位,后侧皮质相连
- Ⅲ型:完全移位
- Ⅳ型:伸直不稳定或屈曲型
- 尺侧塌陷型
Gartland Ⅳ型:
屈曲型:

伸直不稳定:

尺侧塌陷型:

骨折治疗基于Gartland分型
- 治疗策略选择(Decision-making)
- 保守治疗:Ⅰ型(中度)
- CRPP:
-伸直Ⅱ/ Ⅲ型(中度)
-Ⅳ型
- 外侧2/3枚克氏针固定(弱)
- 专家共识:
-充盈↓宜急诊行闭合复位
-复位前A(-)+复位后充盈↓:探查?
Ⅰ型治疗策略:屈肘90º石膏托固定

II型(曾存在争议):

屈肘需>120º “灾难性屈肘角度”
尺侧塌陷型病理特点:

Ⅱ型髁上骨折:
- 尺侧塌陷、内侧柱短缩、长度丢失
- 侧位:前倾角变小
- 旋转不稳定
- 再移位,形成肘内翻
尺侧塌陷型:

闭合复位技术:

病理改变:三维移位

轻度屈肘位,持续对抗牵引


① 旋转畸形
-上臂内旋,前臂旋后
②冠状面畸形
-在牵引下:术者双手 握持近端,拇指向侧方推远端

③ 矫正矢状面畸形
-牵引下屈肘,术者四指握持骨折近端,拇指推远端向前,屈肘>120º




维持稳定:侧方铰链
- 尺偏:前臂旋前
- 桡偏:前臂旋后
- 患儿拇指朝向:骨折原始移位方向

轴位片

Jones投照体位

侧位片

双“斜位”像

“难复性”髁上骨折:
- 多见于伸直桡偏型
- 皮肤“凹陷”征:尺侧
- 轻度屈肘位牵引
- “挤牛奶”手法
皮肤“凹陷”征提示“难复性”

难复性:“挤牛奶”手法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案例1:
基本信息:男,8岁,左肱骨髁上骨折

肘关节过伸位肱骨远端前倾角纠正

先打尺侧位,把骨折稍微稳定后再打桡侧,以此维持稳定性

术后:对位对线良好

案例2:
典型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端往前侧移位。先做对抗牵引,将骨折端充分牵引开,然后助手配合把屈曲型骨折变成伸直型骨折,按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以此达到更好的复位效果。

术前片子

术后复位后的片子,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经皮穿针技术
- 克氏针分布合理
- 固定远近端内外侧柱
- 检查固定后稳定性

要点:外侧交叉 由内向外

克氏针在骨折线间距越大固定越稳定

内侧穿针:
- 伸肘
- 拇指保护
- 由前向后(尽量避免尺神经损伤)
- 内侧小切口?(适合于肿胀明显)


直视下暴露内上髁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案例:
基本信息:男孩,5岁,明显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端明显往后移位

内外侧交叉固定



最后编辑于 01-15 · 浏览 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