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征性耳聋:Usher综合征
Ush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炎综合征等,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2 3 4 5 6 7。以下是关于Usher综合征的详细介绍:
- 疾病发现历程:1858年Von Graefe首先发现聋哑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例;1914年英国眼科学家Charles Usher调查了视网膜色素变性人群中耳聋的发病率,首次提出耳聋-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有关;1972年Holland等将该病正式命名为Usher综合征 2 3。
- 发病率:在正常人群发病率为3 - 6/100000 2。在瑞典为3/100 000,芬兰为3.5/100 000,美国为4.4/100 000。在先天性重 - 深度神经性聋患者中Usher综合征发生率为0.6% - 28%,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重 - 深度神经性耳聋占8.0% - 33%。在美国16000聋盲人中一半以上患有Usher综合征 3。全球发病率达到4 - 17/10万 4。
- 临床表现:
- 耳科表现:先天性双耳感音神经性聋,有些表现为全聋或聋哑,并伴有眩晕和步态不稳等前庭功能障碍症状。内耳大体形态正常 3。
- 眼科表现:常以夜盲为首发症状,暗适应迟缓,暗光下或夜间行走困难。双眼视野逐渐向心性缩小,早期视野环形缺损,逐渐发展成管视或全盲。视力呈进行性减退,晚期并发白内障。由于幼年时出现视力障碍,黄斑失去固视机能,常出现眼球震颤。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红绿色盲和青光眼 3。
- 其他表现: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智力低下,脑电图异常,精神分裂症,血浆多链不饱和脂肪酸降低等 3。
- 临床分型:同一家系内患者在发病时间、病变程度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相近,不同家系之间变异较大,故临床上将Usher综合征分为2 - 4型。近年来根据听力和前庭功能在临床上一般将Usher综合征分为三型 3:
- Ⅰ型:先天性重深度感音神经性聋,前庭反应消失 3。
- Ⅱ型:先天性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前庭反应正常 3。
- Ⅲ型: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前庭反应正常 3。
- 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基因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截止2018年09月,共报道了16个基因座与Usher综合征相关,15个相关基因被克隆 2 3 6。
- 诊断方法:应对疑诊患者进行多项临床检查,包括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视力、视野检查、眼底检查和视网膜点图检查等。典型的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进行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即可诊断Usher综合征。其中进行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确诊Usher综合征所必须的。根据听力损害情况,前庭反应不同,对其进行临床分型 3 4 6。
- 鉴别诊断:需要与先天性风疹、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而致聋盲,Alstrom综合征、Biedl综合征等多种疾病进行鉴别 3。
- 治疗现状: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US Ⅰ型重深度耳聋,可选佩适宜助听器。确定突变基因是未来一切干预手段的关键。目前英国已开展了筛查MYOVⅡA基因的工作,以期对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患儿未来教育也具有指导意义 3。
- 预防措施:绝大部分Usher综合征患者都因遗传因素致病,所以有Usher相关家族史或不明原因耳聋的夫妇在生育前应到医院做基因检测,并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出生婴儿需要进行规范的听力筛查,应在出生后3 - 5天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结果可疑的可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对可疑Usher综合征的儿童,可定期随访视网膜和听力检查 4。

最后编辑于 01-15 · 浏览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