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漏气困扰喉罩使用
从1983年Archie Brain发表第一篇关于喉罩的文献到现在41年,据2011年英国的一份报告,该国喉罩的使用比例已达全身麻醉的56%。我们科室具体数据不清,除外神经阻滞及气管插管外,粗略估计喉罩使用率在40%以上,随着椎管内麻醉的减少以及喉罩的自身优势,以后应该还会更高。
(一)喉罩的分类
回看Brain的第一根喉罩真的是简陋之极,而现在喉罩的种类五花八门,如防反流喉罩,插管型喉罩,可弯曲喉罩等等,各个厂家在很多细节上进行改进,并宣称自己产品的优点,并号称自己是第三代第四代喉罩。这点我还是比较喜欢麻醉大佬Miller的提法,根据声门控制原理进行分类:第一类为“有罩囊的喉周密封”(Cuffed perilaryngeal sealers)我们见到的大多数喉罩都是此种类型;第二类为“无罩囊解剖学预成型密封”(Cuffless Anatomically Preshaped Sealers),典型产品如SLIPA, i-gel等,也就是我们说的免充气喉罩。2009年,气道管理大咖Cook提出“代”的概念,他将“第一代”定义为只有通气管而没有其他通道的SAD,包括了所有的单管喉罩(经典型的LMA单管喉罩、flexible喉罩等)。“第二代”指在第一代基础上增加了防反流和误吸功能,这里包括了Supreme,i-gel,SLIPA以及带吸引通道的喉管LTS-II(Laryngeal tube suction II)。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出flexible外基本都是二代了。但我看来,这都是功能之分,而不是代际之分。
(二)喉罩漏气
这里提一下密封压的问题,密封压的测量可以在喉罩置入后,手控模式,新鲜气体流量设为3 L/min,APL阀转至30 cmH2O,在颈部听诊直到漏气音出现,此时的气道峰压就是喉罩密封压。也可以将APL阀开到25-30 cmH2O,持续3 L/min流量,如出现气道压力曲线下降到一定程度,也可粗略作为密封压。一般来说单管喉罩的密封压在15-20mmHg,双管喉罩的密封压在20-30mmHg。
喉罩漏气原因很多,比如肥胖,过度头底脚高,气腹压力过大,肌松恢复,喉罩不合适等。但首先应当考虑喉罩位置,可以尝试将头向左或者向右转动,或将头抬高,肩膀抬高,或退出后重新插入,最佳的位置应当是喉罩前端完全包裹住声门,这时将吸痰管经喉罩侧孔插入,如能顺利插到胃内,基本能确定喉罩对位良好。需要说明的是,对气密性要求不高的手术,如下肢,泌尿科,妇科非腔镜,乳腺,不要纠结于是否漏气,而应该关注是否可以给患者以足够的分钟通气量。当然,前提是使用TIVA,而不是吸入麻醉。
如何调整喉罩,不漏气才是王道
(1)选择合适的喉罩、(2)调节喉罩气囊充气量、(3)看看是插得太深还是太浅
(4)纤支镜检查喉罩与会厌的关系、(5)改插管。
(三)喉罩在特殊病人中的应用
上海五官科医院麻醉科公众号上,看到他们五官科常规使用flexible喉罩,的确很多优点,也不会造成大家所担心的误吸风险。但他们也提到在口内手术时使用喉罩可能会和开口器冲突,不是所有医生都愿意。这里我要说的是,即使这样的专科医院,操作如此熟练,还有如此多的曲折。作为综合医院或较少操作的我们,在口腔颌面部手术时尝试使用喉罩,是不是问题更多呢。当然,喉罩本身没有错,错在不能熟练应用。
随着喉罩设计和生产技术提高,喉罩应用也越来越熟练。在我认为如果你自己心里都没底,然后抱着试一试的情况下使用喉罩,真的没必要。比如俯卧位,侧卧位,肥胖,产科,长时间手术等等。
喉罩虽好,可不是万能,不是所有的手术都适用喉罩,用得好就好,用不好真的很累。
最后编辑于 01-10 · 浏览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