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六十四)患者为中年女性,急性起病;有典型的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表现
一、病例梳理
1、患者病史
l 患者基本信息:45岁女性,2024.6.30入院
l 主诉:行为异常3天,再发半天
l 现病史:患者3天前因“发热、腹痛”在外院予“克林霉素、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后被家属发现行为异常,表现为双眼凝视,烦躁不安,遂到于吴川市人民医院就诊,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改善(具体诊治不行)。半天前患者再发行为异常,表现为一侧肢体环形运动或拍打床板,经当地卫生院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随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有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无牙关紧闭,无发热等不适,遂呼叫120送至我院急诊,测指尖血糖0.8mmol/L,予高糖对症处理后神志较前改善,拟“低血糖性昏迷”收治我科。
l 既往史;1年余前在外院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用“甲巯咪唑片”1周后出现皮肤皮疹,自行停药后未规范复查诊疗,近期短期服用甲巯咪唑片10天(6月12日至6月21日);
l 2年前因车祸致“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右侧第9前肋骨折、肺挫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病史。
l 否认糖尿病病史;
l 其他
2、检查结果
l 体格检查:T 36.6℃ P 87次/分 R 20次/分 BP 118/69mmHg ,
l 神志嗜睡,精神萎靡,无黑棘皮征
l 甲状腺Ⅱ度肿大,质软,无压痛,未扪及结节
实验室检查:
6月11日甲功三项:T3:3.79ng/ml,T4:22.10μg/dl,TSH:0.00μIU/ml。
指尖血糖0.8mmol/L
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测定:29.88(↑)pg/ml;
血常规:白细胞(WBC):10.6(↑)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88.6(↑)%,血红蛋白浓度(HGB):109(↓)g/L。
7月1日血糖1.6mmol/L, 胰岛素17990.80pmol/L, C肽94.8ng/ml, IAACOI 282.60;
7月9日血糖7.74mmol/L, 胰岛素2099.55pmol/L, C肽>40.0ng/ml, IAACOI 217.92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4.51
总甲状腺素(TotT4) 187.00
游离T3(FT3)15.60
游离T4(FT4) 44.70
超敏促甲状腺素(TSH3UL) <0.00500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 128.00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ATSHR) 4.89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 953.00
影像学检查:
l 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回声不均,血流增多,建议结合临床;双侧颈部低回声团,考虑淋巴结肿大。
l 上下腹部CT提示:右肾斑点结石;膀胱壁增厚:拟炎性,请结合病史;必要时完善内镜检查除外其他。子宫双侧附件区囊性灶并左侧斑点钙化;建议B超或MR增强进一步评估。余腹部CT平扫未见异常。
l 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双侧板障型乳突。
其他检查:
l 炎症两项、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肝肾功能、抗核抗体二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清生长激素测定、性激素检测、凝血功能、皮质醇节律、质谱-儿茶酚胺、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未见异常
l 心电图:1、窦性心律2、左心室高电压。
l 胸腹部CT检查:右肺下叶实性结节影,必要时建议CT增强检查。右肺上叶前段少许纤维灶。 右肺中叶磨玻璃小结节,建议随诊复查。气管憩室。右肾小结石。双侧附件区囊性灶,考虑卵泡或生理性囊肿,建议随诊复查。慢性膀胱炎
3、诊断
主要诊断及诊断依据:
低血糖症
低血糖诊断思路如下图:

二、治疗与随访
1、治疗方案
l 本次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营养改善、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无
三、总结与思考
1、病例小结
中年女性,急性起病;
有典型的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表现
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升高;
患者有甲亢病史,有使用含巯基类药物(甲巯咪唑)病史;
无家族性糖尿病和低血糖病史;
无糖尿病史和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病史,血中存在高滴度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
有典型的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表现; 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升高; 使用含巯基类药物(甲巯咪唑)病史; 从未使用外源胰岛素,但血液中存在高滴度IAA
2、诊疗思考
鉴别诊断:
1.胰岛素瘤
IAS的胰岛素水平多> 1000 mU/ L,而胰岛素瘤胰岛素水平多<1000 mU/ L ,
IAA检测是鉴别的关键,IAS患者应为阳性
2.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 顽固性低血糖发作并伴自身免疫性疾病,
• 常同时伴有难以控制的高血糖、严重胰岛素抵抗、黑棘皮病和雄性化表现
• 胰岛素升高幅度小于IAS,IAA呈阴性,而检测胰岛素受体抗体呈阳性可以确诊,
• 治疗常须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低血糖、大剂量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我们回顾下知识点: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 ,IAS),又称自身免疫性低血糖(autoimmune hypoglycemia,AIH),是引起低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于1970年由日本Hirata首次报道,故又称Hirata病。是指从未使用过胰岛素的患者发生严重的自发性低血糖症,血浆抗胰岛素抗体活性和免疫反应性胰岛素水平均明显升高,血中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复合物有时突然解离,产生过多的游离胰岛素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
那IAS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1.IAS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Graves病史最常见,多数IAS服用巯基类药物
2.是在遗传免疫易感基因即人白细胞抗原
HLA-DRB1 * 04 的基础上由于某种诱因而起病
3.巯基药物中的巯基与胰岛素的双硫键发生作用,使得
内源性胰岛素结构改变,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的暴漏,
被特异性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识别并触发免疫反应,诱发IAA的产生.
分析IAS患者低血糖的原因?
胰岛素变构体与IAA的结合是可逆的,即胰岛素的“储存池”(顾岛素总量)增多,但游离映岛素依然正常。当眱岛素与抗体在受到各种外源性因素刺激突然解离时,即可出现低血糖症状。
分析IAS临床特点:
1.严重的反复自发性低血糖发作;Whipple三联征表现
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升高;从未使用胰岛素,但血中存在高滴度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2.发病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Graves病、SLE等),与应用诱发药物特别是含巯基类药物有关(例如:甲巯咪唑、a-硫辛酸、亚胺培南、青霉素G等);
3.排除胰岛素瘤及其他原因低血糖。
诊断IAS的条件?

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8月-2017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IAS的16例住院患者,其中3例在停用含巯基药物后表现出自限性病程。大部分患者低血糖症状分别在分次加餐或服用阿卡波糖后缓解,只有3例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1.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临床决策
最后编辑于 01-08 · 浏览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