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六十三)患者为老年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显著升高,且合并多种并发症
一、病例梳理
1、患者病史
l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73;就诊时间:2024年9月10日
l 主诉:“口干、多饮二十年,再发1周”入院。
l 现病史:患者20年前因口干、多饮、多尿,来院就诊,发现血糖升高,随机血糖达18.9mmol/L,收入院治疗,出院予口服药治疗。后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期间也多次住院调整血糖及用药。近年来,血糖控制欠理想,患者自我感觉口干、多饮、乏力加重,遂再次入院。
l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病史多年。
2、检查结果
l 体格检查:身高:168CM,体重72KG,T:36℃,R:20次/分,P:69次/分,BP:172/80mmHg
l 实验室检查:
一般项目: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肾功能:葡萄(GU) 7.81 mmol/L。心功能:肌酸激酶(CK)34 U/L。电解质:氯(Cl)97.0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32.2 mmol/L。血脂:载脂蛋白B(AF0-B)1.148/L。尿常规尿葡萄糖(CLJ)2+,HbA1c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3%。
l 影像学检查:
胸片:1.右下肺心缘旁可疑阴影,建议临床必要时结合 CT进一步检查。2.主动脉硬化。颅脑II:1.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双侧额顶叶、左枕叶、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异常信号;符合Fazekas2级。2.右侧海马信号改变,考虑变性,请结合临床。3.脑萎缩。4.脑 IRA示脑动脉硬化:右侧大脑中动脉 m1、I2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节段性狭窄。心脏彩超: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收缩功能正常。颈动静脉彩超:符合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改变。双侧椎动脉未见窄。双侧颈内静脉内径未见扩张。肝脏、胆囊、胆管、脾,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彩超:肝右叶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考虑肝血管瘤可能,其它疾患待排。胆囊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胆管声像图:未见明显扩张。脾脏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双肾脏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膀胱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前列腺增生症超声改变。肾动脉彩超:双肾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彩超:符合双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改变,未见局部侠窄征象。双侧下肢深静脉未见栓塞。
l 其他检查:神清,精神一般,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如常,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3、诊断:
1. 后循环缺血 2.重度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2型糖尿病 4.低钾血症5.慢性支气管炎 6.肺气肿 7.支气管扩张(症) 8.肺大疱 9.主动脉硬化 10.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11.前列腺增生 12.肝血管瘤 13.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14.脑动脉硬化 15.大脑动脉狭窄 16.肺诊断性影像异常(肺结节) 17.高血压症
二、治疗与随访
1、治疗方案
本次治疗方案:
l 一般治疗:1、注意休息,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锻炼。2、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复诊,不适随诊。
l 药物治疗: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笔芯24u 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阿卡波糖 1000mg Qd
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片(I) 1片 Qd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
2、随访情况
l 随访建议:每周监测血糖,记录血糖数值,每月定期就诊
l 随访检查/检验结果:FPG 8.9mmol/L,2hPG 10.5mmol/L
三、总结与思考
1、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老年患者,糖尿病病在20年,单纯口服药控制效果下降,基础胰岛素联用口服药效果也欠佳。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显著升高,且合并多种并发症。
2、诊疗思考
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早期良好血糖控制具有长期获益——降低远期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提示早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且注意避免低血糖;代谢记忆/遗留效应可持续10年或以上;越早治疗,越早达标,糖尿病远期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全因死亡风险越低。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血糖不达标,即可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是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有效降低HbA1c,且低血糖风险小,帮助T2DM患者实现血糖达标,期望带来更多长期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
最后编辑于 01-08 · 浏览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