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与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区别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是一种精神活动增强的状态,其特点是与患者的思维、情感状态和环境保持协调。
特点- 动作和行为增加: 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数量增多,并与环境协调一致。
- 目的性和可理解性: 每个动作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通常可以被他人理解。
- 与思维和情感一致: 行为与患者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相一致,情感高涨时尤为明显。
- 常见于躁狂状态: 这种状态多见于躁狂发作,也可见于急性应激反应。
表现
- 情感高涨: 患者表现出显著的情感高涨,并具有感染力。
- 思维敏捷: 思维过程加快,联想丰富,出现思维奔逸。
- 意志增强: 意志力增强,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
- 社交行为: 增加社交活动,言语增多,易与他人发生互动。
相关精神障碍
- 躁狂症: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是躁狂症的典型表现之一。
- 焦虑状态: 在焦虑状态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坐立不安、搓手顿足等行为,这也属于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是一种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动作和言语增多,但与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不一致,缺乏目的和意义,使人难以理解。
症状特点
- 动作和行为杂乱无章: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没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显得随意和杂乱。
- 与思维和情感不协调:患者的言语和行为与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不一致,例如,可能说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话,做一些无意义的行为。
- 脱离现实环境:患者的整体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不协调,行为常常无法被外界理解或适应。
常见病因
- 精神分裂症:特别是青春型和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表现出这种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 谵妄状态:常见于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如急性脑损伤或感染引发的脑病。
- 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部疾病或某些药物影响下出现的类似症状。
临床表现
-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以情感淡漠、自闭等阴性症状为基调,同时出现幻觉、哭笑无常、乱跑等行为。
- 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表现为紧张性木僵或紧张性兴奋,动作刻板、重复。
- 谵妄状态: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及不协调的行为。
最后编辑于 01-07 · 浏览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