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对比医二代,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触及梦想?

发布于 01-07 · 浏览 20.3 万 · IP 浙江浙江
iconkiller-dong 推荐
icon阿萍全科主任医师、killer-dong、口口星 已点赞

我出生在四川一个四线小城市的农村,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民,父母在农村从事着最原始的农业工作,在去县城念高中之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乡镇。

作为家里第一个医学生,甚至是第一个大学生,从四川农村,到省会城市的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一路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四川的某个乡镇卫生院,好像又回到了起点,但我走了快十年。

读书期间,身边不乏有“医二代”或者“医三代”的同学。几代从医的家庭,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足够的追求梦想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勇敢自信和敢于尝试的珍贵特质。和他们的接触,我也深刻感受到彼此在为人处事和看待问题上的不同。没有父母托举的农村家庭第一个医学生,究竟要比别人多走多少路,才能触及自己的梦想?

(一)更早决定要不要踏入医学院

观察周边的“医二代”或者“医三代”同学,他们从医的目标在较小时候就已经清晰,而且比普通人更早决定要不要踏入医学院。从小接触到真实的医生工作和受到医生家庭的熏陶,他们比我们更早清楚选择这份职业所要付出的努力。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医学时,或是出于长年耳濡目染后对医学的兴趣,或是受到来自医生父母的亲身指导和建议。

而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我们选择踏入医学院,往往是因为家里人对“医生越老越吃香”浪漫的幻想。我对于医生这份职业和医学生成长路径的了解仅限于想象和家人的渲染,糊里糊涂,我选择了读定向医学生。

如今我回到乡镇卫生院服务,成为这里唯一一个硕士。很多人认为在最值得像怪兽一样横冲直闯的年纪,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img

(二)更加坚定的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医二代”或“医三代”同学很早就知道抵达梦想需要跨越哪些阶梯,所以他们迈向目标的脚步更加豪迈而坚定。每个假期,他们都会抓住身边的资源去医院见习或课题组做实验。如果前路是浩渺大海,他们身后的家庭就像海上的灯塔,引导着他们坚定地向前行驶。

这恰巧是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身上最缺乏的:是否足够明确并坚定地付出努力。

(三)更有勇气去试错和尝试

读书期间身边的“医二代”或“医三代”同学,无论是学生工作、临床操作还是课题研究,他们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尝试和学习。很多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在面对机会时经常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害怕错误。

(四)写在最后

在这里谈论农村家庭第一个医学生和“医二代”“医三代”的不同,绝非想要挑起二者的对立。

我们需要正视他们身上那些坚定和勇敢的特质,那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第一个医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东西。我想要告诉这些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或许我们缺乏父母辈的托举,如果我们坚定了这条道路,那就好好地走下去吧,不要害怕错误,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不知道大家是否羡慕身边的医二代,还是更喜欢做像我一样的第一代医学生?

精华点评
康复科医师
作为全家唯一一个学医的,不管是母亲这边从姥姥家到姨姥家,还是父亲这边叔叔伯伯们,我都是唯一学医的,所以家人对我“寄予厚望”。大一寒假放假就有家里人开始找我“看病”的,在得知只学了解剖这些基础的之后也乐此不疲,大二学了中医诊断学会号脉之后,逢年过节,只要我在,家人一定排排坐,挨个请一遍脉,然后各种问诊,把我当“全科医生”。家里有人有突发意外,除了去医院,我更是必被翻牌子的。像之前姥姥的股骨颈骨折,还好是我专业范畴,从骨折第二天开始康复远程指导,一直到下地负重走路,不止专业上,还要做家庭“裁判”,什么姥姥和二姨因为下地走路的时间发生争执了,就需要找我这个“专业人士”判定谁是对的。老太太八十多属于既要面子觉得自己是家里唯一的长辈,又特别固执爱跟自己较劲,一边疼一边走(她骨质疏松骨痂没长好,怕她走早了二次骨折),因为老一辈人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的思想根深蒂固,属于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忍着腿疼扶着墙也要趁家里人不在偷偷走。苍天啊大地啊,说了多少次了这样没有人看着容易摔倒,二次骨折更危险!但是说轻了人家没当回事,依然故我找机会偷偷下地,家里人发现急了一说重了,老太太上火了觉得没人尊重她了嫌她老了不中用了然后又气孩子们不孝,天知道这哪跟哪啊!!!我作为专业人士+孙辈,又得安抚姥姥着急的心态,还不能明说她是错的,另一边坚定二姨的思想是正确的,可谓是专业+心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遇上自己专业方面的还好,自己专业外的,比如朋友的父亲心脏不好,问我手术建议,天知道我一个学康复的,心电图还是大二诊基学的,八百年没用过了,我怎么敢给专业建议,这要是延误病情了我哪负得起责!连夜托认识心内科的朋友帮忙看的心电图,还有老姨女儿身上起了好几个包,这种皮肤科的内容我更是学都没学过,除了问朋友,建议立即去当地医院皮肤科看,就只能选择上丁香论坛求助。确实作为家里唯一学医的身上的家人担子会更重,责任感更强,只要有机会和其他科同事认识结交,不管是本院的还是外院的,加微信什么的都不会错过,毕竟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可能“用到”人家,老话说隔行如隔山,医学上更是隔科如隔山,各种医学信息、人脉资源都要自己一步步积累,即使不能用于自己专业上的提高,也很可能一两句话的建议就帮到自己家人朋友。相比之下,我认识的医二代或三代们要轻松的多。比如朋友F,相比我上大学的时候逢年过节被家人的重视,他们可谓是无人问津,毕竟家中长辈要么资历深要么业界翘楚,找人看病也都是奔着更有话语权的长辈去,也知道他年纪小,医学是经验学科,有更好的选择时,谁会问个连资格证都没拿下来的医学生?即使毕业之后,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事直接找和爸妈关系好的“叔叔阿姨们”,毕竟问爸妈或者外公外婆还会被进行专业拷问以及能力鄙视,相比之下,不同科室的“叔叔阿姨们”既可以凭借刷脸直接解决问题,又在自己看大的同事家孩子的滤镜下戴着和善的目光,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跟着体验过一次,就瞬间理解他平时的躺平,毕竟在家里有着短则专业上十几年内长则这辈子都逾越不过去的高山,差距过大的时候会让人直接放弃超越。相比我在人事和专业上的汲汲营营,时不时的肩负着沉重的“身家性命“,我接触的二代或三代们,更多是把医学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和工作,佛系的许多,该摸鱼摸鱼,当然我的朋友们还是低调“善良”的,不热爱医学的毕业之后偏向其他行政科室,或者转行药企、医美等等,可是也有的二代,简直是行业的蛀虫。朋友的学弟,家中长辈是业内顶级的存在,直接在规培的时候,为了省事不打报告单,将一个患者的报告内容复印充当其他患者的报告交给相关科室了,要不是被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心细发现报告图雷同,不知道多少患者因为他的“省事”,延误病情,不过,他即使出了事上面有人顶着也没耽误毕业,这就是人家敢这么干的底气!相比于我们实习的时候兢兢业业,生怕出错争取留个好印象解决就业,人家是想尽一切办法摸鱼省事!不过他有他的底气,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我要是患者和家属,简直要气死了,揍他的心都有,只希望自己看病的时候千万别遇上!虽然深恶痛绝,但是又无能为力,可谓是明晃晃的蛀虫,毕竟其他行业还好,如果医学上也偷奸耍滑,那倒霉的是他每天接诊的患者,与背后的家庭,这种人的存在不亚于古时的刽子手!对于其他科室的医生,我认识的二代们也不会去主动结交,毕竟长辈们早已结交下牢靠的有效人脉,即使是自己科室的领导,很多时候都“说不得”他们。 作为家里唯一学医的可谓是从零开始,而继承者们站在家中多代积累下的人脉与资源,不管学术还是就业晋升,都要方便很多,起点不一样,心态与为人处世自然天差地别。
医师
我也是家族第一个医学生,第一个本科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毕业于顶尖的学校,工作于顶尖的科室。总体来说,我没感觉到这些明显的限制。当然因为缺少领路人,在某些方面确实没有一开始打好基础,没有人告诉你在一开始怎么规划,或者你缺乏长远规划的勇气和远见,这个方面这篇文章说的是很准确的。但是那些有背景的在哪行哪业也都会有背景,我一般不跟他们比。我觉得还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在关键的时候选对自己的方向,照样能获得让自己满意的成就。过了职业生涯的早期,发现人生已经无法求全,自适即可。

最后编辑于 01-07 · 浏览 20.3 万

108 182 12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08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