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对比医二代,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触及梦想?
我出生在四川一个四线小城市的农村,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民,父母在农村从事着最原始的农业工作,在去县城念高中之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乡镇。
作为家里第一个医学生,甚至是第一个大学生,从四川农村,到省会城市的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一路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四川的某个乡镇卫生院,好像又回到了起点,但我走了快十年。
读书期间,身边不乏有“医二代”或者“医三代”的同学。几代从医的家庭,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足够的追求梦想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勇敢自信和敢于尝试的珍贵特质。和他们的接触,我也深刻感受到彼此在为人处事和看待问题上的不同。没有父母托举的农村家庭第一个医学生,究竟要比别人多走多少路,才能触及自己的梦想?
(一)更早决定要不要踏入医学院
观察周边的“医二代”或者“医三代”同学,他们从医的目标在较小时候就已经清晰,而且比普通人更早决定要不要踏入医学院。从小接触到真实的医生工作和受到医生家庭的熏陶,他们比我们更早清楚选择这份职业所要付出的努力。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医学时,或是出于长年耳濡目染后对医学的兴趣,或是受到来自医生父母的亲身指导和建议。
而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我们选择踏入医学院,往往是因为家里人对“医生越老越吃香”浪漫的幻想。我对于医生这份职业和医学生成长路径的了解仅限于想象和家人的渲染,糊里糊涂,我选择了读定向医学生。
如今我回到乡镇卫生院服务,成为这里唯一一个硕士。很多人认为在最值得像怪兽一样横冲直闯的年纪,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二)更加坚定的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医二代”或“医三代”同学很早就知道抵达梦想需要跨越哪些阶梯,所以他们迈向目标的脚步更加豪迈而坚定。每个假期,他们都会抓住身边的资源去医院见习或课题组做实验。如果前路是浩渺大海,他们身后的家庭就像海上的灯塔,引导着他们坚定地向前行驶。
这恰巧是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身上最缺乏的:是否足够明确并坚定地付出努力。
(三)更有勇气去试错和尝试
读书期间身边的“医二代”或“医三代”同学,无论是学生工作、临床操作还是课题研究,他们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尝试和学习。很多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在面对机会时经常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害怕错误。
(四)写在最后
在这里谈论农村家庭第一个医学生和“医二代”“医三代”的不同,绝非想要挑起二者的对立。
我们需要正视他们身上那些坚定和勇敢的特质,那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第一个医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东西。我想要告诉这些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或许我们缺乏父母辈的托举,如果我们坚定了这条道路,那就好好地走下去吧,不要害怕错误,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不知道大家是否羡慕身边的医二代,还是更喜欢做像我一样的第一代医学生?
最后编辑于 01-07 · 浏览 20.3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