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 特点是反应迅速,在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就会出现反应,主要由IgE抗体介导。
比如过敏性鼻炎,当患者吸入花粉等过敏原后,体内的IgE抗体会识别这些过敏原,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鼻黏膜充血、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还有食物过敏,像有人吃了海鲜后,会很快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风团,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也是因为食物中的过敏原引发了Ⅰ型超敏反应。
还有哮喘ige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 是由IgG或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例如输血反应,当输入的血型不合时,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就会和输入的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是这种情况,患者自身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使红细胞被破坏,造成贫血。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 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比如血清病,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后,经过1 - 2周,体内产生的抗体和尚未完全清除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的血管壁,引起发热、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 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抗原24 - 72小时后出现反应。
像结核菌素试验,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被检者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那么体内的致敏T淋巴细胞会识别结核菌素中的抗原成分,释放淋巴因子,使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等炎症反应;
接触性皮炎也属于Ⅳ型超敏反应,例如皮肤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染发剂中的某些成分)后,经过一定时间,接触部位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肤损害。
最后编辑于 2024-12-27 · 浏览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