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指南-血小板减少症

今天遇到一个患者脑梗死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效果不佳,后介入明确左侧大脑前、中动脉闭塞,予以取栓,术后持续使用替罗非班药物,完善血常规检查血小板降至10以下,但未见消化道、泌尿系等出血,血红蛋白稳定,左侧基底节有高密度影,脑外说是造影剂外渗导致。当时不是很会处理,就想着看看指南怎么处理!以下是截取的我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
本共识建议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定义为血小板计数< 100×109 L-1,血小板计数<30×109 L-1 定义为重度血小板减少。
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可能有创伤、手术、感染、药物、放化疗、免疫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等。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可以概括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消耗与破坏增加、血小板分布异常、及血液稀释 4种机制。
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活动性出血时,建议立即输注血小板使其维持在 50×109 /L-1以上,而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时应维持在100×109 /L-1以上。
侵入性操作:大多数其他大手术 50×109/L ;内镜治疗性操作 50×109 /L,低风险的内镜诊断性操作 20×109 /L;支气管镜检查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 (20~30)×109 /L[21] ;中心静脉置管 20×109 /L;
正在使用肝素的患者出现急性血小板减少,需立即完善 HIT(肝素 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评分(4Ts 评分)。立即停用肝素,行 HIT 抗体检查以帮助明确是否为 HIT。

有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任何成人患者,诊断时必须考虑 TMA(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上,患者很少表现出全部的五联临床特征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表现、肾功能不全和发热 ),需行血涂片、ADAMTS13 活性及抗体检查。
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有溶血 ;肌酐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肾功能损害、或可能存在其他引起肾功能异常的严重病症(脓毒症);显著凝血功能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肝脏疾病或其他严重全身情况,若合并出血需优先纠正凝血功能。
重症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其治疗除针对原发病与血小板输注外,如存在激素使用的顾虑和禁忌,可考虑 IVIG 合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如存在血栓形成证据,血小板计数> 50×109/ L,即刻启动抗凝,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和比伐卢定,药物具体选择需根据疾病本身的机制和特点而定 ,急诊重症患者首选普通肝素。活动性出血是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去除活动性出血病因后可恢复抗凝。

学完了,但好像还是不会处理,是不是没找对指南啊……

最后编辑于 2024-12-26 · 浏览 523